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3)
简文为“其一只以食折垣王一人师使者,□只以食钩盾使者迎师子,□以食使者弋君”,这枚简记实的是折垣王调派使者向汉朝孝顺狮子,汉朝调派少府属吏钩盾使者前去欢迎。该汉简是西域国度向汉廷孝顺狮子的记实,极为贵重。一样平常的献畜安放于中央设在河西各郡的厩苑中畜养。稀见、珍贵的奉献物要带到首都“面呈”天子,即所谓的“诣行在所”。汉廷这次派出钩盾使者前去敦煌欢迎狮子可见其重视水平。
固然今朝对“折垣”毕竟是西域哪个国度还不得而知,可是按照诸多文献记实,其时向华夏纳贡狮子的首要是印度、波斯等国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绝影响下,源出西域的狮子形象被中原化,“吐赤白舌”的印度狮缩回了舌头,张牙舞爪的波斯狮子变得友善了,逐渐演酿成具有中国派头、各人喜闻乐见的舞狮等形象,既保存了威武的气魄,又具备了祥和的面孔。
“天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汗血宝马”,在张骞出使大宛时就凶猛地吸引了他的留意力,而大宛国君主恒久以来“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这样,张骞出使西域,固然未能实现初志,却让大宛天马西来成为了实际。而悬泉汉简真实地记录下汉朝当局怎样欢迎天马的汗青一幕。
简文内容为“元平元年十一月己酉,□□□诏使甘□□迎天马敦煌郡,为驾一乘传,载御一人。御史医生广明下右扶风,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这枚汉简缮写的是公元前74年12月28日御史医生田广明下发的一份传信文件。简文内容是朝廷派专人前去敦煌迎天马,出长安后,从右扶风往西直到敦煌,沿途驿站传舍,都要按划定迎接并提供车马食宿。
记录这枚简文的时刻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伐大宛之后“岁献天马二匹”的约定已过了20余年,在这20余年的时刻里,大宛一向践行每年献马两匹的约定,以后简的记实可获得印证。同时从这枚简中也可以知道,自太初四年后的相等长一段时期内,大宛和汉朝始终保持着往来贡使的相关。在其时交通前提极未便利的环境下,朝廷每年都要专门派官员远赴敦煌郡欢迎贡使和天马,再到京师长安,沿途所过,要提供车驾和食宿布置,可见汉朝对迎天马的高度重视。
作为天下文化遗产的悬泉置,其出土的两万多枚悬泉汉简内容包含万象,是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它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交、邮驿、交通等各方面内容,对付研究两汉时期华夏与广义意义上的西域,以及地中海沿岸古代国度的相关极具代价,它记实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系统中的邮驿制度,见证了其对丝绸之路长间隔交通和交换的保障,为研究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换提供了最为真实和可信的原始档案,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光亮日报》(2023年07月27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