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祊河作证》作品研讨会在临沂费县召开
“乡村振兴中的探沂模式-长篇报告文学《祊河作证》作品研讨会”,近日在临沂费县探沂镇召开。研讨会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作家协会、费县县委宣传部、费县文联主办,中共费县探沂镇委、探沂镇人民政府承办。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文艺报》总编辑、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梁鸿鹰;中国行业报协会副秘书长秦立东;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姜连洲;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作家杨文学;临沂大学教授、沂蒙学者、研究生导师杨中举教授;临沂作协主席张岚;临沂作协副主席魏然森;临沂作协原副主席刘晓峰;临沂作协原副主席李公顺;沂南县作协主席高军;临沂大学文学院讲师邢斌;市作协诗词创作委员会主任刘存玲;市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刘慎平;市作家协会朗诵创作委员会主任刘广泉;市作协影视家协会副秘书长马庆珍;平邑作协主席姜晓彬;山东沂蒙文化研究《沂蒙文化》副主编孙宗军;费县作协主席冯增芹、沂水作协副主席王晓明、费县骨干作家葛文峰等省内外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费县宣传部、文联、费县探沂镇相关领导出席会议。研讨会由费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顺平主持。
长篇报告文学《祊河作证》由沂蒙籍作家杨文学、杨牧原、冯连伟共同撰写,在《时代文学》2022年第4期头题以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作品刊发。该作品是一部具有强烈当代感和鲜明生活气息的报告文学,以多元的视角解读一个小镇的崛起,用叙事的手法剖析小镇的文化基因以及这种基因在新时代所绽放的魅力,用鲜活的人物形象诉说在这场历史变革中人的力量。与会的作家、学者们围绕作品内容、形式和价值意义以及如何推进文艺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梁鸿鹰对《祊河作证》发表评价说:杨文学作为生长于齐鲁大地上的一位著名作家,多年来深耕现实题材和农村题材文,他的创作有一个鲜明特色,那就是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对文学创作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近千万字。在纪实文学领域,他同样是一位成就突出的重要作家,其长篇报告文学《穷官》《沂蒙长风》《苍山三农》《国家行动》等均产生巨大社会反响,他本人曾荣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泰山文艺奖,等多种奖项,他的乡村情结,人文关怀和时代意识,使得他对乡村的书写极具温度与筋骨,他与杨牧原、冯连伟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祊河作证——乡村振兴中的探沂模式》全景式多层次反映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之下,山东费县探沂镇发生的巨大变化,书写了这方土地上新的创业史和山乡巨变。杨文学带领创作团队秉承严谨求实的创作精神,多次深入家乡火热生活,走进干部群众心灵世界,让大量感人肺腑的事例为全社会所了解,报告文学文本通过探沂镇加强班子建设、吸引人才、招商引资,以及大力发展实业、保护青山绿水等实际举措,反映了在费县的创造性实践中,探沂模式为什么行、为什么好。作品令人信服地告诉人们,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集体经济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财富保障。在探沂这片土地上,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巨大能量,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力作,为当代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
秦立东认为,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以小说的结构,散文的笔法,颠覆了人们对报告文学、传统报告文学作品的认识,实现了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的融合与创新,这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杨中举认为,杨文学、杨牧原父子二人与中外文学史上众多的父子(女)作家一样,以身许文学,是文学的知音、时代的歌者。他们生于沂蒙、长于沂蒙,身体里流淌着沂蒙先祖的血液,性格里长满沂蒙人的坚忍,思想深植于沂蒙文化的基因,爱国、爱山东、爱沂蒙、爱费县、爱家乡,父子二人把小我有机地整合进大我,把小家汇集进大家,把生活、生命、工作、创作与沂蒙大地紧相连,把哲理思辨与艺术灵感投射进故乡沃土,以报告文学、小说、散文、影视剧作等艺术样式,写沂蒙人、叙沂蒙事、绘百年沂蒙长卷、唱响沂蒙山小调、扬起沂蒙长风、展现沂蒙形象、表达沂蒙精神。以《百年沂蒙》《沂蒙长风》《沂蒙山小调》《国家行动》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把文学轻骑兵的速度与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高扬沂蒙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的一道壮丽风景。他认为,《祊河作证》,是二十大召开后第一幅反映山东乡村振兴成就的新画卷,是记录沂蒙精神乡村振兴实践传承人事迹的“英雄谱”。作品以富有情感与艺术灵性的“文学”描绘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与“创业史”;作品中的新时代的创业者,是沂蒙精神的现实传承人,他们在各行业以各自的行动书写沂蒙精神的新篇章。
魏然森认为,《祊河作证》是一部接地气、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乡村振兴的史诗性作品,还是一部广大乡村干部的励志书。乡村振兴探沂是样版。那么要想做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探沂镇的领导干部同样是样板。他们重塑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形象,他们也为伟大的沂蒙精神注入了新时代的新内涵。
刘晓峰认为,《祊河作证》,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一个乡镇,作品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探沂镇从一个农耕文明的偏远小镇发展成举世闻名的木业之都,是中国改革开放振兴乡村的一个缩影。探沂镇的成功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高军认为,这是一部以文学的方式对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时代主题的鲜活呈现和诠释,整体布局构架精心,情节曲折,细节生动感人,读来荡气回肠。如把生意做到美国,并打赢官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载入孙铭转变的细节,乡镇干部拆迁过程中帮助养殖户去卖鸡等,都是生活气息浓郁,不深入采访是很难挖掘到的。
邢斌认为,《祊河作证》这部作品厚重热烈、元气淋漓,非常典型地呈现了作者独特的非虚构宏大叙事方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备里程碑意义。作者善于捕捉中国乡土“诗意”的灵魂,摄取多维图像,展示多彩命运,深沉地回应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现代中国乡土命题,气势雄浑,发人深省。
刘存玲认为,这部作品既有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又如涓涓溪流,娓娓道来地叮咚作响,整部作品,大气恢宏,围绕乡村振兴这根主线,从细微处入手,代入感极强,作品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同生活在你身边的同事、朋友、亲人、家人,读来真实可感。
刘慎平认为,作品用素描的手法将小镇的历史、现在和将来完整地展示给读者,是一部乡村振兴的力作。
姜晓彬认为,从作品中,深刻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探沂镇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探沂镇一届一届领导立足现实、敢于创新、善于突破的结果,同时也是“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宏图画到底”的形象展示。
葛文峰认为,《祊河作证》,人物突出、视角独特、非常精彩地讲述了探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契合了当前乡村振兴和基层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话题,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成功案例,不是空洞发声,是一部有鲜活的故事并能打动人心的经典文学作品。
张岚在总结中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当代感和鲜明生活气息的作品。作品用精准的语言、鲜明的形象、丰富的细节,很好表现了“沂蒙新农村发展、巨变”这个核心的主题内容。在抽丝剥茧般描写探沂镇特色人物在乡村巨变过程中,对如何解决探沂镇的“痛点难点”问题、实现凤凰涅槃的命运轨迹,最后鲜明呈现了传统的农作方式蝶变为“互联网 ”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新农村的变化给予了圆满的呈现和解答,生动反映了沂蒙新农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历史变化。
会上,杨文学代表作家介绍了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历程,进一步抒发了对沂蒙主题创作的热情;会上,宣读了《时代文学》编辑部和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发来的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