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爽到吴亦凡,谁给了中国明星天价薪酬?深挖娱乐圈的资本内幕如何看待现在的娱乐圈女明星偷税,男明星乱情畸形现象?

娱乐新闻 2023-11-2563网络

名利恶性膨胀,社会的癌症。

娱乐圈明星大“瓜”层出不穷。从郑爽代孕与逃税,到吴亦凡引诱女孩被刑拘、再到张哲瀚的靖国神社照片。

古语说“三百六十年,行行出状元”。几十年来,中国演艺圈这行没谁了,风光出尽,名利双收,盖过其它行业的总和。高价片酬,出场费,代言费,饭圈所得,年收入几亿,十几亿的朋星比比皆是。两弹一星功勋者一辈子才净多少钱?大国工匠科学家们,行业模范标兵,保家卫国的战士,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都在“星光”下暗淡了。

古时,人们把行业分为上九流,下九流和不入流。演艺界属下九流,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俗称“戏子”。可如今的演艺界“星光”乱灿,大有统治媒体报刊之势,就连其离婚出轨等扉闻都点据了相当份额。其出行场面壮观,保膘开路,豪车闪亮。一个娘炮强奸犯粉丝五千万,国家人口的28分之1呀,太可怕了。导演,伏倒才能让你演,潜规则成了明规定,代孕包养,乱象丛生,群魔共舞。特别是媒体的助推带还了青少年的三观,拜金追星成了青少年的普遍现象。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一问孩子,他们大都说人生目标是演艺圈的明星,而不是科学家,大国工匠,人民英雄。一个不崇拜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几十年了,一代人啊,多么可怕呀!国家重拳整顿太及时了,太对了。

娱乐至死,一个人玩一生不干事业这人荒废了,一个国家靠建设创新发展强大。再看过去的媒体主流都作了些什么导向,我说带坏一代人三观,拜金追星的罪魁祸首就是媒体娱乐圈。如果媒体多报到各行各业模范标兵,演艺界只是三百六十行之一,没占一多半。如果国家相关部门限制一下高价片酬,出场费。如果产品代言是行业精英,不是演艺界的明星,再说不是同一行业能有说明力吗?张伯礼说中医人民信,因为他是行业专家。希望国家以后广告代言都是那些有责任感的行业巨匠标兵。

娱乐圈的是是非非,总是能第一时间登上热搜、成为社会舆论的爆点。

但除开公众对明星道德污点的批评外,还有一点,也引起了社会的公愤。那就是几乎每一个人设崩塌的明星案例,都在挣着普通人一辈子难以挣到的天价收入。

一说明星基本上都是演艺圈的,一提高收入还是演艺界的,名,利,这是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一个家庭得干事生话,整天娱乐,这个家还能过吗?大家小家一样,国家要把名利给那些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科学家,大国工匠,行行业业做出贡献的人民英雄。

前有郑爽拍摄电视剧《倩女幽魂》,日薪208万。后又爆出张哲瀚一场直播要价七位数,换算成时薪直逼百万,差点把郑爽这股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而他的27个代言,每年光是代言费就已经上亿。

郑爽拍摄《倩女幽魂》实收1.56亿 偷税4300万

比张哲瀚更能赚的,恐怕要数吴亦凡这位“圈内顶流”。据传吴亦凡受邀拍摄一部综艺时,节目组为了签下他,不但豪掷600万元带吴母去豪华商场消费,更开出了8000万元的高额价码。

尽管上述数字或许有真有假,但毫无疑问的是,流量明星一小时所赚的钱,等同于一个普通上班族,半辈子劳苦才能得到的收入。

而在得到这样收入的同时,他们又不能像科学家、运动员一样反哺自己的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相反还幺蛾子不断,一再踩踏社会道德的底线。

所以在负面舆论来袭时,大众对流量明星的态度,自然也是毫不留情。

那么很多人也会好奇,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明星天价收入的情况屡禁不止?

而在娱乐产业比我们更发达的日本和韩国,他们的明星更内卷、业务能力更强,我们却鲜有听到赚大钱的例子。

在中国娱乐圈“躺着赚钱”的表象之下,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今天这篇文章,咱们来深挖明星产业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资本内幕。

电视台阶段:2008年之前

中国明星收入变迁的历史,是一部娱乐产业发展史,更是一部“流量变现”的历史。

不论是从文工团里脱颖而出的传统明星,还是电视台选秀生产的流量明星、亦或是直播时代的草根明星。只要我们有娱乐需求,明星就必然存在。

而我们每个关注明星的人,为他们所贡献的关注度、或者说“流量”,则成为明星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明星们“流量变现”的方式各有不同,我将它归纳成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电视台时代。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彩色电视机逐渐开始在中国普及,第一批活跃在电视台上的大众明星出现。那个时候,电视台是连接大众与明星的主要中介,也是明星们的收入支付方。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星是稀缺的劳动资源、具有垄断性。因为他们不但需要有颜值、有才艺,更需要有难得的机遇和名气。

因此,占据垄断地位的明星,他们的收入自然也是高于普通人的,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但是20多年前,中国明星们的收入,远没有现在这么夸张。

1998年,当《还珠格格》第一部创下收视奇迹时,作为主角、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小燕子”赵薇拍摄第二部,能拿到一集的片酬是3000元;而作为配角的范冰冰,能拿到单集的片酬为1800元。

赵薇在《还珠格格》中的单集片酬为3000元

那时,北京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差不多在1000元左右。而《还珠格格》半年拍了20集。换算下来,《还珠格格》主演们工作半年的收入,仅是普通人的10倍。

这个数字看起来高,但并不夸张。你能想象,今天年收入上亿的赵薇、范冰冰,当时的收入只有你的10倍之多么?

在这一时期,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负责投资电视剧,也是明星们的“金主爸爸”,例如《还珠格格》就是湖南台负责投资的。而电视台的营收又来自于广告,所以明星片酬的多寡,最终取决于广告商家愿意投入多少营销费用。

而广告商家的营销费用,往大了说,又取决于中国商品市场的总规模。

所以20年前中国明星们的收入水平,其实是和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国经济总量相挂钩的。而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和民众消费能力的突飞猛进,也带来了明星收入的水涨船高。

如果我们横向对比中日两国,就可以验证明星收入与经济总量之间的规律。

在日本,木村拓哉等一线明星,拍摄一集电视剧的收入最多在250万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币15万元。由于近20年来日本经济衰退,这一数字基本没怎么涨过。

日本一线明星单集片酬 多在100万-200万日元左右(6万-12万人民币)

反观中国一边,2004年前后,当时国内演员电视剧片酬最高的,要数陈道明、赵薇等人,可以达到单集10万的水准。彼时,中国一线明星的收入是日本的2/3,而中国GDP大约是日本的40%。

2008年,因《亮剑》爆红的李幼斌,把单集片酬“天花板”提高到了15万。此时,中日顶流明星收入已经基本一样,恰巧那时候中国GDP即将超越日本。

知道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与明星薪酬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韩国的娱乐圈如此内卷?

明明演员们业务能力很强、却赚不到钱,那实在是因为日韩国内市场太小,撑不起明星们的高收入。

同理也可以解释,身处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为什么美国演员能拿到全世界最高的薪酬。

根据福布斯统计的“2020年全世界收入最高的男演员”排行榜,巨石强森以8750万美元排名世界第一,后面紧跟的2-9位均是好莱坞演员。只有我们的成龙“龙叔”,以4000万美元的收入挤到了第十的位置,仅是巨石强森的一半不到。

2020年福布斯“全世界收入最高男演员”榜单

如果对比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你也就可以理解这一差距。2020年,中国GDP大约为美国的70%。而美国演员不但对应着美国市场,还服务着英国、加拿大等其他英语国家,如果把这些国家的GDP也加进去,中国GDP大约也就是它们的一半左右。

然而……仅仅是宏观经济,并不能解释如今中国明星收入来源的全部。

2008年之后,中国明星收入开始爆炸式增长,并与中国经济逐渐脱钩。

2010年,刚拍完《蜗居》的海清,把电视剧单集片酬,从2年前《亮剑》李幼斌的15万,翻倍至30万;

到了2012年,在《潜伏》中有出彩表现的孙红雷和姚晨,分别把单集价格提高到了60万和40万;

2013年,圈内单集片酬最高可以达到120万。

这种1-2年就翻倍的收入增长,绝非单纯的宏观经济现象,其中必然有其他的推动因素。而这,就涉及到“流量变现”的下一个阶段——传媒资本阶段。

传媒资本阶段:2008年-2015年

2008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一年,我们不仅举办了奥运会,同时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从国际经验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服务业消费会快速上升,也就是说,人们会将更多的钱花在休闲娱乐上。

以中国电影票房为例,200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才43亿,然而7年后的2015年,中国总票房膨胀至440亿,7年时间增长10倍。同理,同一时期中国旅游市场也呈现井喷式发展。

2008-2015年 中国电影票房飞速增长

当人们消费更多的娱乐、而非实物商品时,明星们“流量变现”的渠道被拓宽了。在电视台时代,人们在家里观看电视剧是免费的,是广告商们间接在给明星们付款。而在电影时代,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所付出的一张电影票钱,里面的一部分就包含着演员们的工资。

当中国人变得更加富有,更愿意为娱乐服务直接付款时,作为供应方的明星们必然受益。

也是在中国人娱乐消费快速扩容的这一时期,传媒资本登场了。

2009年,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仿照美国的“华纳兄弟影业”成立的“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登陆中国A股市场,并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娱乐公司。此后,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娱乐圈大牌公司也相继上市。

“华谊兄弟”资本版图

当娱乐圈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时候,产业玩法立刻发生了转变。

过去,制作公司投资电影、电视剧,要量入为出、衡量盈亏,不敢给演员开太高的薪酬,生怕投入收不回来。但是一旦公司上市,那就没有这个后顾之忧了。只要有流量、有增长,能把股价推高,最后总会有投资人买单。

这种“烧钱扩张”的套路,后来我们在外卖、共享单车等行业也体验过。

当时最常见的玩法,莫过于明星和导演入股上市影视公司,然后把个人的收入转为公司的营收。这部分天价收入,可以让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亮眼,在股票市场上以市盈率倍数放大之后,明星们再卖掉股票套现走人。

例如华谊兄弟旗下艺人黄晓明,就是公司的原始股东。当年公司上市时,黄晓明以每股3元的价格认购180万原始股,而上市第一天华谊股价就达到90元,让黄晓明的投资瞬间增值5000万元。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煤炭行业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大量个体煤老板,拿着国家给的丰厚补偿金退出,转头就进入娱乐圈的灯红酒绿之中。

这帮煤老板,对于如何拍好一部影视作品一窍不通,因此投资时也不多指手画脚,唯一的要求,或许就是指定心仪的女演员。

煤老板们“人傻钱多”,最后大多给娱乐圈明星们当了股市“接盘侠”,所以难怪编剧汪海林直呼:“怀念煤老板的时代!”。

汪海林:怀念煤老板的时代

2015年,中国传媒资本达到近乎癫狂的状态。这一年,中国股市出现“杠杆牛”,巨大的资本泡沫也出现在传媒行业当中。而作为行业标杆的华谊兄弟,股价则从2013年初的12块钱,一路飙升至2015年7月份的81块钱,市盈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02倍!

此时,传媒公司每挣得1块钱的利润,可以在股市上以100块的价格套现。

如此高昂的回报,让传媒资本们陷入了对流量的极度饥渴。它们那时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计成本地找大明星、做数据,拉高股价、然后套现离场。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饥渴的传媒资本们,盯上了在韩国做偶像的中国团体。

2014年,韩国偶像团体EXO中国队成员吴亦凡,在天价薪酬的诱惑下率先回国。经过韩国偶像产业洗礼的他,立刻给国内尚处萌芽的偶像产业来了个降维打击,短时间内占据各种排行榜榜首。

而向吴亦凡伸出橄榄枝的,正是华谊兄弟。在华谊的安排下,吴亦凡参演了冯小刚的电影《老炮儿》,成功打入所谓的“京圈”。而“冯小刚 吴亦凡”这对新老组合,的确对《老炮儿》票房贡献颇多,使得影片最终斩获9亿票房,超出了华谊的最初预期。

2015年左右 流量明星的确能为电影带来“流量”

看到了流量明星的好处,其他传媒公司也纷纷向EXO成员伸出橄榄枝。继吴亦凡之后,鹿晗、黄子韬也选择与韩国经纪公司SM解约回国,再加上虽未解约、但已经回国工作的张艺兴。

四人被合称为“归国四子”,成为中国偶像产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互联网资本阶段:2015年-2020年

2015年下半年,资本市场风云巨变,中国股市泡沫崩盘,传媒行业上千亿的市值一泻千里。

没有了股民和煤老板们资金接盘,传媒公司对娱乐产业的影响力大大减小,行业内新的“主角”诞生。

它,就是互联网资本。

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十三五”规划喊出“互联网 ”的口号,中国互联网巨头们迎来最好的时代。为了“跑马圈地”,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将资本触角伸向娱乐圈,让上一个时代的“烧钱”玩法得以持续。

在互联网资本的簇拥下,中国明星依旧享受着天价薪酬。但作为投资方,互联网资本其实天然不喜欢看到老牌明星们,收取天价酬劳、瓜分更多蛋糕。

并且与上个时代的传媒资本不同的是,互联网资本自带流量优势。例如BAT三家巨头,分别掌控着腾讯视频、优酷土豆、爱奇艺三大视频网站,它们自己就是流量入口。

互联网资本可以决定谁火、谁不火,因此在行业地位中更加强势,也让编剧汪海林吐槽“是最差的投资人”。

正是因为掌控着流量,互联网公司想到了学习日韩偶像产业,将流量倾斜给新人,用“培训新人、打击老人”的办法,掌控更多话语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5年,互联网资本制作出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

“选秀”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2005年,就有湖南台的《超级女声》火爆全国。80后的人应该还记得,当时不少人为了给李宇春和周笔畅投票,不知道偷花了家里多少短信费。

但相比于“有节操”的电视台,互联网资本为了进一步提高选秀节目的收益,有意引入日韩的“打榜文化”。它们做榜单、买热搜、刻意制造偶像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平台制作的明星榜单层出不穷

这些举动,正中追求个性的00后粉丝们的下怀。

于是在资本的引导下,粉丝们组成了一个个战斗力极强的小团体,俗称“粉圈”。他们为了提高心目中偶像在榜单上的地位,会有组织地给偶像“做数据”,提高转发数、播放量、甚至直接花钱买流量,而这些钱大多都流入了互联网资本的腰包。

最终在选秀节目身上,互联网资本不但可以获得传统广告收入,还可以获得会员费收入、粉丝打榜收入、流量收入、新偶像出道后的代理经纪收入,真正做到了“一鱼多吃”。

然而,无休止的选秀和打榜,使得娱乐圈形成了“流量至上”的风气,扭曲了青少年粉丝们的价值观。

例如,在爱奇艺举办的《青春有你3》选秀节目中,粉丝们为了给偶像“打榜”,大量购买合作商的牛奶并倒掉。“倒牛奶”的行为,正好出现在《反食品浪费法》刚刚颁布的时期,因此很快引发了社会关注。爱奇艺的这档选秀节目,也因此被监管处罚、暂停录制。

被公众舆论批评的“倒牛奶”现象

更糟糕的是,“流量至上”的风气,扭曲了市场规则——粉丝们只看角色、不看演技,使得中国影视作品质量急速下滑。制作方选角时,为了获得更高收益,只能被迫使用流量明星。而这些流量明星,对着镜头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居然也能拍下来一部剧。

中国的影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荒唐过。

套路之外,还有黑幕?

最后,让我们回到正题,总结一下中国明星们获取天价收入的三个原因:

第一, 中国国内市场庞大,顶级明星的收入天花板,天然就比别的国家更高;

第二, 传媒资本、互联网资本先后涌入娱乐产业,制造出“娱乐圈泡沫”。明星的天价薪酬,最后其实大多由股民们买单;

第三, 近些年兴起的“打榜文化”和“粉圈经济”,掏空粉丝钱包的同时,也提高了明星收入。

然而上述资本套路,只不过是娱乐圈里人尽皆知的“潜规则”。凭借这些套路赚大钱的明星们,你可以说他们道德上有瑕疵,但并不违法。

而在这些套路之外,娱乐圈还有很多见不得光的赚钱“黑幕”,例如洗钱、逃税、操纵股价……其中涉及到了“万家文化收购案”、“世纪伙伴对赌案”等,这些内幕更加复杂和肮脏。

娱乐圈资本运作图 新华社制作

但碍于篇幅的关系,这些黑幕不在本篇文章中详谈,感兴趣的话点个关注,有机会我在后续的文章,继续为大家讲解娱乐圈中那些著名的“黑幕大案”。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