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 贼的儿子永远是贼! ”(梦华录 顾千帆)
——豆瓣高分剧《梦华录》赏析24(第19集)
文|日日省心
一
晚上,盼儿以核对账目为由,独自留在“半遮面”,等待顾千帆来幽会。
顾千帆到来后,向盼儿承认:爷爷曾给自己订过亲事,但在顾千帆进入皇城司前,已彻底了断干净,他也从未见过对方。
盼儿很高兴他的真诚,也向顾千帆坦陈了自己的过往。二人开诚布公,摒弃猜忌,感情更增进一步。
二人相拥坐在月下,顾千帆拿出珍藏已久的发簪,诉说衷肠,然后……
然后,是导演用一对首尾交缠、不离不弃的锦鲤,代替赵、顾二人缠绵吻戏。
这种引人遐思的处理手法,朦胧,很中国,很有意境,很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
每个国家、民族的审美标准都不一样。在中国,不论城市乡村,不管男女老幼,对一幅水墨画中的留白,都会用“意境悠远”来赞美——“此画家胸中有丘壑也”!
如果象外国人那样,什么抽象派印象派的,在一幅画中,满满当当,除了血红就是黢黑,塞满了看不懂的景物,真的引不起国人的兴趣。
中国画,是山水画,作画者皴染点描,观赏者会用心灵去品味、感受、领悟,方得画中真趣,然后收藏。
西洋画,是风景画,作画者挫刮跺砌,观赏者会用金钱去烘托、赞美、包装,抬高作品身价,然后拍卖。
为什么区别如此之大?因为有些印在骨子里、凝在血液中、溶在魂魄内的东西,不一样;民族灵魂这东西,洗不净刮不掉挖不去割不断,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分子,是民族文明的自然赓续。
一度曾经遭到批判的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那句名言:“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放在现在看,此言不虚。
这不是出身论,是基因论。
不是嘛?强盗走私犯的后代,再怎么化妆,也有暴露的时候。
所以,当初美国人用庚子赔款成立的“中国教育文化基金”,其本质原本就是包藏祸心的文化侵略计划,但至今没有达到预期收效。
于是,一批急不可耐的政客等不下去了,揭下文明人的假面具,各种手段都拿出来了,青面獠牙,血盆大口,丑恶行径接连上演。
看看,“贼的儿子永远是贼”——说的真对!
二
引章碍于沈如琢曾帮她去救助盼儿的面子,来到约定地点,本想是弹完一曲就离开,不想与沈如琢再有纠缠。
哪知沈如琢为引章准备了琵琶名琴“孤月”,爱琴如命的引章顿时沦陷,与沈如琢合奏一曲后,原本坚定的意志,渐趋失守。
这个年龄段的小女孩都这样?
池蟠看到这一幕,断定引章一定难逃花花公子沈如琢的魔爪,沈如琢也必然会伤透引章。
张好好很喜欢引章这小姑娘,见她有被人玩弄的危险,于心不忍,准备通知盼儿,提醒她让引章远离沈如琢。
可是,引章这孩子,一旦被爱情冲昏头脑,盼儿的话她能听吗?
没等沉浸在热恋中的盼儿警示引章,高慧却先登门了。
骄横恣肆的高慧,原本是要找盼儿寻衅,不想忽然腹痛难忍。正欲出门的盼儿看到高慧痛苦不堪,将她请进屋内休息,并亲手调制红糖姜水,缓解对方不适。
这对情敌的第一次正面接触,没有观众预想中的激烈冲突,是不是又留下了什么伏笔呢?
按照杨阳导演和张巍编剧的作风,这个桥段,决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在还有大量剧情没有展叙、大量疑问没有补述的时候,插进这么一段不咸不淡的情节,意欲何为?
这两位女编导一定暗藏着什么大招吧。
三
这年五月,京畿传言四起,据称是状如帽盖的妖物,时常在天空飞行,夜入人家后,还会变为狼状,百姓惊恐万分。
到了六月,传闻帽妖已经进入京城,坊间甚至出现伤人事件,引起全城戒备,每天落日后,家家大门紧闭,街上有官差巡逻。
官家高度重视此事,一边派人调查,一边举行祭祀,希望能够趋吉避凶,消除灾祸。
哪知祭祀之后,帽妖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猖獗,军营都被波及了,不得已,官家只得命令出动皇城司。
顾千帆率人埋伏,帽妖现身后,与帽妖交手时负伤,但无大碍。帽妖乘机逃走。
顾千帆回到盼儿处,累得倒头便睡。醒来后,一边喝着盼儿为他准备的汤,一边向盼儿讲述朝中局势。
原来,近年来官家体弱多病,唯一的皇子才十二岁,还是个孩子不能监国,只能由皇后代替官家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
此事引起许多朝臣不满,甚至有人影射皇后欲效仿武周,篡夺赵宋皇权。而恰在这时,帽妖出现了。
这二者,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帽妖,是不是冲后党而来?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