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杜鹃山》 这部电影拍摄幕后又有哪些故事

娱乐新闻 2023-12-1752网络

一、话剧《杜鹃山》诞生记

电影《杜鹃山》是根据上海歌剧院王树元先生的作品,话剧《杜鹃山》改编而成。熟悉样板的戏都知道,王树元能文能武,既是编剧又是歌剧演员。他曾经在歌剧《白毛女》中出演王大春,又在《小二黑结婚》当中扮演小二黑,《草原之歌》、《刘介梅》《夫妻观灯》等诸多经典作品中出演男一号。

作为知名演员,王树元经常要参加慰问演出。在歌舞团到湘赣老区慰问时,王树元参观了瑞金沙洲坝红军井,古田会议旧址等地。回来之后,他对苏区的情愫一直难以释怀。一年后,王树元再次踏入红色圣地,走进当年的交通站,感受战斗堡垒村;听当地老乡讲述红军故事,看红军艰苦奋斗的事迹。一共花了小半年时间,搜集到大量鲜活的素材,记录了15万字的采访内容。

回到上海后,王树元就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作品《赤胆忠心》,热情讴歌了苏区人民对我党的满腔赤诚。1956年,王树元又创作了大型话剧《山火》,但是并不为领导认可。

经过反复修改,到了第三稿时,王树元将剧名改为《一杆红旗》,依然惨遭退稿。他认真研究前几稿的问题所在,又结合当时的形式,在经过反复的修改、加工、锤炼,到了1962年剧本已经改到了第十稿。于是,经典话剧《杜鹃山》终于诞生了。上海青年艺术团将这个剧本搬上舞台之后,立刻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

1963年,首都京剧团组成了创演班子开始着手《杜鹃山》京剧版的改编。首都京剧团“五大头牌”中的三人:裘盛戎、赵燕侠、马连良都参加了出演。1964年,在全国京剧戏观摩演出当中,首都京剧团和宁夏京剧团同时上演《杜鹃山》,同台打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74年,京剧《杜鹃山》由北影导演谢铁骊搬上银幕。

二、电影《杜鹃山》的拍摄

在电影《杜鹃山》的开头,在漆黑的夜幕中,远远地出现了几点亮光,随着短促的音乐,隐隐的风声,杂乱的脚步声,带着啸音的枪声,狗叫,人喊,火光由远及近。模糊中有人影掠过,大反派“毒蛇胆”率领众团丁追了上来。画面深处有一个身影越过山涧,攀藤而上,毒蛇胆色厉内荏“追”,画面转暗。

这就是全片开场的第一组镜头,画面中大面积的黑暗与几处幽暗的光线形成了鲜明对比。雷刚的“逃”与毒蛇胆的“追”,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了那个黑云压顶,我党处于危难的严峻年代。

在这个场景当中,细节的处理也独具匠心。团丁们的追击路线并不是“跑直线”,而是有起伏,有高低的,跑了个“之”字型。

雷刚跨涧而过,虽然观众都没有看清楚是谁,但是他立刻就成为了观众注目的中心,戏剧悬念由此而生。

在《杜鹃山》第三场,可谓是电影镜头运用的经典范例。这段戏是柯湘和雷刚唯一的正面冲突的一场戏,它以田大江到底是受苦人还是帮凶为切入点,由党代表柯湘为农民自卫队长雷刚上了一堂生动的分清敌我的斗争基础课。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本身是比较尖锐的,雷刚觉得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柯湘,可她一来却把自己定的规矩全给破坏了:浮财不让分,俘虏还要优待,连给土豪办事的人都不能打!雷刚许下的承诺,定下的规矩竟然不算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到了顶点。

导演在这场戏的镜头处理中,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在田大江和雷刚的对峙中,用的是近景正反打。田大江是有冤说不清,雷刚是理直气又壮,都是硬碰硬,近景对近景,谁也没往后退。这一组正反打虽说只有四个镜头,但却将田、雷的冲突表现得很有张力。

接下来,雷刚论起大刀,要柯湘说清自己党员是真还假时,导演先是用了一个全景表现剑拔弩张的阵势,接下来,导演用了一个22秒的静场,然后镜头稳稳推了上去,让柯湘整个人充满了画面,然后镜头从柯湘移到跟到雷刚面前。然后一声平静的“雷刚同志……”开始了下一段戏。

在这里,这个静场用得简直就是妙到巅峰,而且一用就是22秒。22秒的静场一下就把那将要窒息的气氛推到了极致,也把柯湘的沉着冷静、遇事不慌的大家风度推到了极致。

在22秒的静场中,也给了雷刚发烫的头脑冷静的时间……此时无声胜有声,观众不由得会屏住呼吸,期待接下来柯湘会怎么处理。这个类似于国画“留白”的手法,用的极其大胆,用的独具匠心,用的令人难忘。

三、电影《杜鹃山》的布景

许多看过前面几篇文章的都知道,导演谢铁骊在1970年导演过第一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1972年导演了戏曲电影《海港》、《龙江颂》。到了1974年,拍摄《杜鹃山》时已 经是驾轻就熟了。

电影《杜鹃山》在布景方面下足了功夫,这些在摄影棚中搭建出的山峦景色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其中,有一场戏的背景是竹林,由于当地竹子、竹叶都过于纤细,怎么看都像是假的。

江箐知道后,一个电话就把部队的参谋长叫来:你们想办法弄个专列,从江西运一批竹子到北影。于是这批竹子从江西连根被成功移栽过来,一直到1988年谢铁骊拍摄电影版《红楼梦》时,这批竹子再一次充当背景。

在这部电影中,小到花草树木,大到松柏瀑布,都是真实的“局部布景”。这也成了电影《杜鹃山》的一大特色,它强化了环境的真实性。这就使得电影幕弥补了舞台剧景别单一、景物偏假的弊病,有利于营造氛围,进而塑造典型环境中的经典形象。

比如在第五场《砥柱中流》这场戏中,杜妈妈被抓,雷刚莽撞下山,温其久煽风点火,其他不明真相的自卫队员也要冲下山救人……在这极其险恶的危机关头,柯湘力挽狂澜,戳破了温其久的谎言,稳定了军心,挽救了这支武装。

为了烘托这场戏山雨欲来乱云翻卷的气氛,电影创作者大胆地在画面上突出了逆光下倾斜的巨石,让大块的暗色几乎控制了整个画面,景深处火光冲天,几乎将半个天边烧红,近处狂风吹过,扫得树叶山花风风抖个不停。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柯湘痛斥温其久,耐心说服自卫队员,含泪拦住了要冒死救亲人的杜小山,显示出一个真正的党员在危难关头砥柱中流的英雄本色。

电影《杜鹃山》一共九场,全剧三分之二的内容都发生在山上。如果弄不好,很容易造成景物重复、雷同的问题。但是,谢铁骊跟据情节需要,让每一个场景都服从于戏剧冲突,让每一处场景服务于人物塑造。

远山近水不一样,色彩浓淡不一样,影调冷暖不一样,总体的氛围感差别很大,基本做到了“景、戏、人”的高度统一。

四、杜鹃山的得失

八部样板戏,每一部戏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红灯记》讲的是“自有后来人”,《沙家浜》说的是“军民鱼水情”。

这些中心思想都是精心提炼出来的,都带有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杜鹃山》在主题的重大,深刻上,要比其它样板戏明显高出一筹。

《杜鹃山》,通过深陷绝境的雷刚自卫队“抢个党员领路向前”。形象地表达了广大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摆脱受压迫的命运。只有“党指挥枪”,才是战无不胜的法宝和真理。

随着柯湘的出场,党的形象就越来越高大、挺拔。每次到了关键时刻,都是由她挺身而出;每次到了生死关头,都是由她力挽狂澜;每次到了众说纷纭的时刻,都是由她一锤定音。

是她,擦亮了雷刚的眼睛;是她,识破了内奸的阴谋;

是她,避免了内部的冲突;是她,带领队伍走上正确道路。

在这部戏中,唱腔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杜鹃山》的唱腔,开创性加入了“咏叹调”。既保留了京剧“反二黄”中特有的苍凉、婉转、起伏的特点,又比传统京剧更加平易近人,更容易被外行所接受,形成了经典的“京剧咏叹调”。

《杜鹃山》的编剧是写出《智斗》的汪曾祺,他对样板戏的创作有着极高的热情,日夜不停的琢磨唱词和唱腔。于是,在《杜鹃山》中出现了大量诗歌性韵白,诸如:

“久旱禾苗逢甘霖,点点记在心”,

“千枝万叶一条根,都是受苦人”;

想不到看不透,打仗干活行家里手”,

风里来雨里走,终年劳累何所有,只剩得铁打的肩膀粗壮的手”

这些诗一样的韵白,朗朗上口,凝练,节奏感强,有一种音韵美在里面,这种与众不同的诗歌性韵白,开创了样板戏创作的新天地,达到了一个后来居上的新高度。所以说,当时的《杜鹃山》实际已成为样板中的样板。

白羽点评: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不管是真诚的,还是厌恶的;不管是回忆的,还是补偿的,熨帖的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