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让章子怡大尺度表演的导演(重塑了我们观影体验刷新了电影审美标杆)
有人讲这可能是章子怡最想删除的一段戏。
在半人高的茅蒿草地中,一辆“跑路”的汽车里,一个会说上海话的日本人。
砰砰两枪:打死了坐在副驾的韩庚,和没露脸的司机。
为什么杀人?
看过的网友纷纷在弹幕发出前方高能的预警。
他的目标——是坐在后座,章子怡饰演的交际花大嫂。
尺度原因,这里就不放动图了:
强暴、禁室培欲和凌虐。
章子怡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奉上了自己从艺以来最大尺度的献身。
片中角色的屈辱感,让人看过揪心。
通常成名演员不会轻易接拍这种戏,除非导演到位。
2019年,桂纶镁曾谈到自己在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与胡歌的大尺度情欲戏,讲到了她对导演刁亦男的信任。
章子怡也正是出于对导演程耳的高度信任,才接拍了《罗曼蒂克消亡史》。
而且不仅是章子怡“献身”,程耳还吸引来了影帝葛优,日本明星浅野忠信。
甚至连倪大红、赵宝刚、马晓伟都心甘情愿来跑龙套。
由此可以看出《罗消》并不是一部普通电影,导演程耳也不是一般人。
跟姜文一样,程耳出手不多,却部部精品。
2007年长篇处女作《第三个人》,惊悚悬疑,主演有徐峥、高圆圆、陶虹。
2012年第二部电影《边境风云》,又有孙红雷、王珞丹、倪大红、杨坤。
2016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是第三部。
2019年开拍的《不浪漫》则请到了贾樟柯、周迅、浅野忠信。
而他最新一部公映的电影,是2023年春节档的谍战悬疑片《无名》,有梁朝伟、王一博、王传君、周迅、黄磊、大鹏。
不容小觑,《无名》这部电影在中国商业片中,有着绝无仅有的类型。
你可以把它当做影迷资深度的一块试金石。
甚至连新华社都来亲自捧场。
程耳的《无名》凭什么牛?
因为它创造了三个谍战题材的第一次:
01、第一次满银幕的卧底
故事聚焦1938年-1945年的中国。
彼时上海,已成二战远东情报中转站,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些情报曾都在这里发往全球各地。
包括德意日法西斯,英美盟军,国民政府,延安方面,汪伪政权等各方势力均在此博弈。
情势焦灼,甚至惨烈,各方卧底就像在刀尖上跳舞。
不过导演程耳并没有像绝大多数同题材作品一样,先告诉观众谁是卧底。
我们只看到汪伪政权内部的一群汉奸,每天喝咖啡,下舞厅,杀杀人。
他们之中哪一个才是我党真正的卧底?
梁朝伟饰演的角色很像《色戒》里的易先生,汪伪政府特工部的主任,俗称鹰犬。
审问犯人犹如猛禽扑食。
眼看就要套出犯人关键信息,他却趁人不备,自己先猛喝一口水。
人什么时候才会突然感到口干?
高度紧张,或者极度焦虑。
可他这种身份的人,大功告成在即又在紧张焦虑些什么?
细心的观众可以留意梁朝伟的表演:
自信中带着松弛,松弛里透着刻意,刻意中又暗藏焦虑,焦虑则凸显了杀机。
还有王一博饰演的青年特务。
为了上位,比老的更凶狠,甚至连日本人都敢揍。
但是有一场戏很奇怪。
他与梁朝伟死斗,明明占据上风,为什么还屡屡失手?
再看王传君,与王一博的角色本是同事兼好友。
却为什么在深夜巷子里奸杀了他的未婚妻?
明明是替日本打工,结果在海边趁机弄死一个日本人,理由竟然只是他不尊重我,随便撩了个借口。
看过电影的人可能都知道各路人马的真实身份。
唯王传君究竟属于哪方,是不是卧底,看完也依旧是个迷。
不过,大鹏饰演的特工部部长有句台词露了个背景:跟日本人谈妥了,蒋先生才好腾出手对付共产党。
而答案,就藏在这些台词里。
那大鹏的角色又是不是卧底呢?
很有意思,这个人给日本人打工,却又能代表国民政府谈判,甚至还知道内部谁是中共卧底。
一切情报都在他手里捏着,讲不讲,什么时候讲,全凭“个人需要”。
乍一眼看去,每个人都是卧底。
和过去谍战片观众从始至终为卧底主角担心不同。
《无名》给的是深藏不露的角色,和迷宫一样的线索。
就像网友说的那样:反转反转又反转,但最后胜利属于我们。
02、第一次:主角没有完整名字
中国谍战影视作品不仅国民基础巨大,而且高分很多。
电视剧从2006年的《暗算》起,诞生过《黎明之前》《潜伏》等一大批超过9分的佳作。
电影《风声》,曾在14年前创下近2.4亿的谍战片票房纪录。
如今被韩国人高价买去版权翻拍成韩版。
这些大红大紫的谍战作品,也诞生过无数耳熟能详的经典角色,比如:
《黎明之前》的刘新杰,《风筝》的郑耀先,《伪装者》的明台,《北平无战事》的崔中石,《悬崖》的周乙,《潜伏》的余则成。
每个名字都让人记忆深刻。
但这次《无名》,所有角色都没有一个确切名字。
全是何主任、叶先生、陈小姐、表哥、表弟这样模棱两可的称呼。
没有名字,显然不利于观众代入角色,为什么导演程耳还要这么玩火?
两点原因:
一是,还原历史。
事实上,那个年代有大量卓越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不仅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
甚至可能直到牺牲,也不为外界所知。走在街上他们的身份其实就是张生、王生、李小姐,妻子、丈夫、表哥、堂姐。
比如《北平无战事》中倪大红饰演的卧底角色,最后终于迎来北平解放。
但是做出重要贡献,甚至为此牺牲掉女儿的他,只能混在庆祝人群里,眼含热泪的远远看着。
这一幕很让人心酸。
无名英雄,隐于乱世,不露功名。
所以在《无名》中,我们最后看到那些游走在香港街头的“无名人”,他们身上肩负民族重任,却平凡的犹如沧海一粟。
二是,呈现个体在时代面前的脆弱。
任何个人无论阶层、身份,在时代中都微不足道,像灰尘一样。
比如当年《潜伏》余则成被迫离开大陆,继续裹在时代的车轮里轰轰向前。
而《无名》中,历经枪林弹雨,曾经位居高位的何生,最后却买不起一盒点心。
甚至不止主角无名。
导演程耳还借由个体与时代对比,刻意放大了“无名”的内涵:
就像片中一群无名的中国工人,他们的死亡,最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了日本贵族公爵的死亡。
但与中国工人被当作建筑材料,用水泥覆盖一样。
那位日本皇族,也像海边乱草横躺在地,来不及出声就被乱枪打死。
战争下,死亡如日常一般稀松,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所以在个体与时代的惨烈对撞中,每个人像尘土一般“无名”。
03、第一次:用画面“欺骗”观众
我们常听到一个概念:电影是视听的艺术。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上世纪初苏联导演库里肖夫做过一个影响深远的著名实验:
他拍摄了一组男演员莫兹尤辛面无表情的特写画面。
随后,他在这个画面后头,分别衔接了另外三组画面:
第一个是莫兹尤辛的特写 一碗热气腾腾肉汤。
第二个是莫兹尤辛的特写 一个逝去女人。
第三个是莫兹尤辛的特写 一个快乐玩耍的小孩。
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组画面中,观众觉得莫兹尤辛在肉汤映衬下,看着格外饥饿。
第二组,观众觉得他看上去特别忧伤。
第三组,又认为他露出了慈父般温暖的表情。
事实上,三个组合莫兹尤辛都是面无表情,但观众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观感。
这就是“蒙太奇”,用画面营造观感,用画面讲故事甚至是“欺骗”观众。
《无名》就是一部玩蒙太奇剪辑高手的影片。
首先,它很有“欺骗”性。
影片的时间轴在1938、1941年,1944年、1945年之间反复横跳。
形成了很多相互独立的剧情,乍看没有联系,实际上又遥相呼应。
比如比如电影开始不久,就是王一博与王传君在海边抛日本人的尸体。
谁杀了他们?发生了什么冲突?没说。
此时画面却突然切到了梁朝伟拜访一间公寓,他与黄磊上演了一出谈笑中带着杀机的对话。
两场戏有什么联系?
答案直到电影后半段才被揭晓:
原来先是一群日本兵在海边偷吃羊肉,结果撞见中共地下特科员,双方激战,日本兵被尽数消灭。
但交火事件却让中共位于港口的交通站暴露。
交通站的负责人,正是黄磊。
惊惧之下,他选择了向汪伪政府投诚。
梁朝伟就是前来收编他的,与此同时王一博与王传君正前往海边替日本人收尸。
这个意外事件,也让谁是我党安插在汪伪政府的卧底,因此被揭秘。
随后上演一场将计就计“狸猫换太子”的反转戏码。
所以,仔细看,你会发现《无名》其实是一部倒叙的电影。
除了欺骗性,《无名》的画面还很有“隐喻”,交代了许多故事的“弦外之音”。
比如反复出现的“狗”,1944年之前特务总部的狗,都是龇牙咧嘴凶悍不已。
但当日本投降,人去楼空后,导演给的又是一只院子里夹着尾巴瑟瑟发抖的狗。
再明显不过,骂的是汉奸的嘴脸和一些为虎作伥的国人。
“狗狗都会演戏”
尤其是下面这组对比。
一只是坐在广州城废墟前,眼神迷茫的中国流浪狗,等着下一轮轰炸降临。
一只是油光水滑,得意洋洋坐在日军轰炸机里的柴犬。
中国的惨,日本的横,两个国家彼时的境遇都精准的投射在了画面里。
甚至,程耳还利用很多前后呼应的画面,来表达更宏大也更隐晦的意境。
比如何主任曾在上海经常光顾一家精致的西点房。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香港,还是同一个老板同样的西点房,此刻他却只能站在食柜前看,买不起。
这就很像葛优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饰演的陆先生,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人物,穿越枪林弹雨都面不改色。
最后,陆先生却在香港海关的小职员前,举起了双手。
这些人参与了时代的塑型,最后也被时代夹着不能自已,甚至没能留下名字。
让所有观众生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出处的唏嘘感受,这就是电影视听语言的魅力,也是通常所讲的“高级感”。
导演程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一个概念:观众参与。
过去我们看电影,是等着剧情上桌。
而程耳要做的事,更像是把观众请进一个自助餐厅,食物(线索)琳琅满目,吃饱的同时过程有参与感。
甚至每吃一次,都有不同感受和流程。
这也是为什么《无名》要三刷四刷才过瘾和刺激的原因,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中国奇谭》的总导演说过一句话:创作者有责任提高观众审美门槛。
对中国电影来讲,《无名》就是这么一次尝试。
它用三个中国谍战片的“第一次”,重塑了我们的观影体验。
更刷新了一座电影审美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