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于和伟(成熟文艺工作者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

娱乐新闻 2024-01-06196网络

建党百年,风云际会。日前,由央视推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火爆荧屏。该片以回溯百年的历史视角、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电影水准的质感体验,清晰勾勒出百年前的那段烽烟岁月,重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时代骄子的形象与风骨。近日,大公报对剧中陈独秀的扮演者、著名演员于和伟进行了独家专访。透过他的演绎和理解,《觉醒年代》的创作幕后得以徐徐揭开。

一九一五年初,日本早稻田大学校园内,翠色初染,怡人安然。两团中国留学生正为“倒袁”还是“挺袁”激烈争执。青年学生李大钊痛陈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的卖国行径,力主开启民智、推行共和。“如你所言,是个见识极高的青年。”听完李大钊的慷慨陈词,一个“叫花子”模样的人这样评论道,众人扭头,但见那人正在扒拉别人的剩饭剩菜,蓬头之下,双目炯炯,嘴角滋着一抹油星。他,就是陈独秀。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位创始人之一,这般形象的陈独秀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鲜少出现,而陈李初会的镜头更让人心潮澎湃。从这一场景开始,《觉醒年代》拉开了百年前群英汇聚、报国图强的大幕。观众也看到了更多以往从未被表现过的历史细节。高达九点二的豆瓣评分,网络上热烈的评论交流,都印证着这是一部成功且出圈的“历史正剧”。

主旋律出圈贵在“真”

《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前跌宕波澜的故事,历史背景涉及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一系列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将布尔什维克主义进入中国前的这段往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故事主线从一九一五年《青年杂志》问世开始,以《新青年》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为中心,聚焦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与其他同类题材的表现手法不同,《觉醒年代》从揭露政治、经济范畴的“硬历史”,转向描述以文化精神为主的“软历史”。正像有评论说的那样,这种主要从思想、文化视角讲述建党前史的创作思路,是对当下知识强国、文化强国思想的贯彻,也在创作上为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开辟了新路子。

电视剧《觉醒年代》 于和伟剧照

“宏大的叙事,细腻的表达,精致的画面,都是这部剧作成功的原因。”谈到对《觉醒年代》的评价,于和伟认为,这部剧作不仅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更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整体风貌,特别是准确呈现了当时那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

三演陈独秀仍出“新”

在“精神之觉醒 思想之启蒙”的主脉之下,《觉醒年代》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的相知相识,再到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的故事作为叙事主线。与此同时,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青年对于真理的追逐,则构成了一条重要的辅线。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对于中共两位主要缔造者“南陈北李”,讲述李大钊生平的剧作相对多一些,有《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等,对陈独秀的描写却不多。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绝对是急先锋式的人物,这一点恰恰是《觉醒年代》前期集中展现的地方,亦算是填补了一项空白。

对于于和伟而言,其实这次并非他首次扮演陈独秀。此前,在电视剧《中国1921》中,于和伟曾扮演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一年间的陈独秀,其后在电影《建军大业》中,于和伟饰演了一九二七年的陈独秀。此番在《觉醒年代》,于和伟扮演的则是从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一年这七年间的陈独秀。时间跨度更大,人物层次丰富,成为于和伟这次出演陈独秀面临的全新挑战。

研读史料力求神似

“从样貌上讲,我是有差别的,但塑造人物更重要的是神似。”于和伟表示,通过阅读大量史料,自己对陈独秀逐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他身上有一种旷达之气。具体说,他既武断,也坚定;既狂狷,也赤诚。我觉得,抓住这些特点之后,陈独秀的形象就可以出来了。”

在于和伟眼中,百年前的时代骄子们,都共享一种赤诚,都心怀一种担当。而陈独秀,无论在个性上,还是从人格上,都堪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卓越代表。

作为一部献礼之作,《觉醒年代》不仅用精良的制作感染着观众,同时也深深地打动着剧中的演员。“正因为要塑造好这个角色,我才有了这样一个契机去静心地研读民国社会历史风貌的书籍,包括陈独秀的传记,包括其他大儒的笔记,做足功课让我真正走进了这些文化先驱的精神世界之中。”于和伟说,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在国运危殆的关口,我看到了,他们是怎样昂然地挺立在那里,怎样抗争在救国救民的征程上。可以说,这个角色深深地教育了我。

电视剧《觉醒年代》 于和伟剧照

如今,坐在电视机前,以观众的身份观看这部剧作,最令于和伟动容的,依然是陈独秀的那句台词:“我爱这个国家,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

细腻诠释陈独秀父子情深

在历史上,陈独秀是独树一帜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中,他也是孩子们的父亲,是亲人们的榜样。在《觉醒时代》中,对于陈独秀与二子延年、乔年的戏份作了很细腻的交代。在回忆整部戏的拍摄经历时,于和伟也表示:“这一次,陈独秀的父子戏非常动人,这也是影视剧作品首次展现这一层面的内容。”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高校的学生上街演讲以求唤醒民众,北洋政府却施以暴力打压。陈延年在演讲时被暴徒打伤。得知消息后,急匆匆赶来的陈独秀立即背起儿子,向医院跑去。是夜,暴雨如注,身体并不壮硕的陈独秀用尽全身力气扛起青壮的儿子,急速奔跑,突然脚底一滑,父子顿时趴伏于地。大雨未稍歇,陈独秀脑筋暴起,咬牙挺起了身躯,继续背着儿子朝雨巷更深处跑去……

“那场戏大概拍了三四条,最后一次的时候,确实很滑很累,副导演提议拉我一把。我说千万不要。我说我要的就是那个艰难,唯其如此,才能真实。”于和伟说。

历史上的陈延年与陈乔年很早便进入社会接受磨砺,并且最终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运动的得力干将。但由于聚少离多以及教育理念等原因,陈独秀与孩子们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陈独秀的心里,早经风雨、多受磨砺,正是他给予儿女们最好的教育。

还是五四运动那一年,陈氏兄弟双双赴法留学。在送别之际,于和伟扮演的“严父”留下了簌簌热泪。“他或许预见到了,两个儿子未来走上革命道路后,可能会遭遇怎样的命运。但他是支持儿子们的。所以,在这里,我要表现和演绎的就是人间那种普世和真挚的父子情。”于和伟说,那场戏,不仅自己深深动情,片场的导演和主创们无不潸然泪下。

年轻观众 追剧“上瘾”

自开播以来,《觉醒年代》的口碑与收视就一路走高。更有趣的是,在追剧大军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年轻观众,他们发弹幕、写留言、交流剧评、切磋史实,从这部剧中汲取着宝贵的正能量。

说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于和伟认为:“那个年代的人都有一种肩担道义、忘我为国的情怀和风骨,我觉得这就是年轻观众们喜欢这部剧作的原因。”

“对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那段历史,年轻人是一定要了解的。”于和伟说,剧中的主角们,当年也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和千疮百孔的祖国,他们挺身而出,勇立潮头,做出了足以铭刻历史的贡献。

对于当代青年,于和伟表示,大家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青年,我们是中国人。先贤们那种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力量与责任,我们永远都不可以丢弃,因为这就是那一份最宝贵的情怀。“我想,他们的精神一定会影响今天的年轻人,今天的孩子们也一定会受到这些先驱们的鼓舞和感召,而这样的文艺作品也一定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特别愿意把百年以前的热血与激情呈现出来,让今天的年轻朋友们能感受些什么,思索些什么。为什么在那样一个时代,我们有一个又一个的熠熠生辉的、大写的名字出现在中华历史当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曾表示,“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精神之光、觉醒之光永远是人类奔赴未来的指路明灯。只有这盏灯在我们前方,才能激励一代代人向前行,才能排除万难,打破黑暗,拥抱光明,才能真正奔赴春暖花开的时代。”

演员要娱乐更要寓教于乐

于和伟曾在《三国》中饰演刘备。(受访者供图)

说起于和伟,很多人都会想起高希希版《三国》中的“刘备”,相较于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于和伟的演绎在忠厚之外更多了一重“枭雄之气”,赢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可。其实,出道至今,于和伟成功扮演过各种角色,但不论是刘备、曹操、陈独秀这样的历史大人物,还是饰演普通的市井百姓,于和伟总能“攥住”每一个角色的“神”,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如今,在娱乐化风气颇盛的演艺圈,于和伟这样兢兢业业的“戏骨”也彷彿一股清流,总能涤荡诸多浮躁。对此,于和伟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觉得,当前的文艺圈确实慢慢变成了娱乐圈。不过,大众需要娱乐,这也无可厚非。但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寓教于乐。”

“成熟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特别是对于当下的状态,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去引领,而绝不能一味地盲从。”于和伟说,如果艺术作品不去关注精神,那就失去了永恒的生命力,如果审美不需要引领,那么艺术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演员永远不要丢掉我们初心,那就是在符合艺术规律的情况下创造角色,挖掘真善美。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