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演出的电影(为了追求真实剧组对邓超胳膊的注射都是真扎)
2021年底,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档名叫“金鸡奖四十年访谈录”的节目,其中12月3日一期访谈嘉宾,是邓超。
在节目中,邓超揭秘了他在电影《烈日灼心》中拍死刑戏的细节。
邓超无疑是个敬业的演员,但小编也没想到,他会敬业到这种程度。
那段死刑戏长达7分钟,在这7分钟的时间里,为了追求真实,剧组对邓超胳膊的注射,都是真扎,连回血都看得特别清楚。
推进邓超身体里的,是葡萄糖。
这场戏一共拍了三条,每一条的间隔,邓超都需要等针眼好一点,才能拍下一条。
因为拍摄时间很长,拍到最后,他的胳膊都肿了。
为了呈现得更加真实,邓超的脸和嘴巴都是歪的。
结果拍到最后,邓超的脸开始抑制不住地抽筋,这场戏杀青后,现场一片死寂,好一会副导演才上来拥抱他,嘴里喃喃道:“当时真以为你死了。”
因为一场戏,邓超经历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生理反应和拍戏体验,这对每个演员来说,似乎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刑场中诠释“死亡”,其实很难,而有些影视作品为了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更好地表现人物特质,往往需要呈现整个死亡的过程。
但对演员来说,“死亡”是永远不可能体验到的,所以演“死刑戏”的评价标准,没有真实依据可考,只能依靠观众的观感。
在皮哥印象中,华语影视圈有四段非常经典的“死刑戏”。
今天我们不妨把他们放在一起,看看每位演员的演出特点是什么,以及他们对“死亡”的诠释,到底好在哪里,那种方式更高明一些。
话不多说,我们就从邓超开始。
一、《烈日灼心》邓超
邓超的这段死刑戏,是受主流认可的。
他凭借对片中辛小丰一角的塑造,不仅拿到了金鸡奖和百花奖影帝,还拿到了金马奖影帝的提名。
而《烈日灼心》里的这段死刑戏,也入选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教材,成了真正“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片中的辛小丰,是一名小小的协警,他心思缜密,内向低沉,但却背负着道德的枷锁。
生活里的辛小丰是个无比纯良的人,他用微薄的工资抚养一个重病的女孩,与两个兄弟亲如一家,执行任务的时候置生死于度外,还救过上司的命。
他真正想做个好爸爸,做个善良的人,但却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宁。
因为很久之前,他强奸过一个女孩,并间接导致女孩一家死亡。
定罪时,他所犯的罪应该只有强奸,强奸罪不至死,但背负沉重道德枷锁,拥有无限愧疚感的他,最终决定拥抱死亡完成自己的救赎。
于是,就有了这段著名的“死刑戏”。
观众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了一个人被执行死刑的全过程,这里面有震慑,有惊悚。
但更多的,是因为邓超的表演,无限放大了普通人对死亡,对死刑的恐惧。
这段7分钟的戏,有三个明显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生理性的排斥和紧张。
针头扎进肉里,药还没注射的时候,邓超就已经开始颤抖。
因为身体被牢牢绑在床上,铁床和地板因为邓超的抖动相互摩擦发出了刺耳的声音,这声音尖锐无比,让人本能地开始产生反感和害怕的情绪。
第二个层次,是“解脱”的快感和等待死亡煎熬的矛盾。
此时人工药物注射完毕,但机器毒素还未注入。
知道自己已经要死了,邓超露出笑容,这么多年沉重的枷锁终于要放下了。
但这笑容放在死亡之前又有些狰狞,有些癫狂。
整个银幕没有一句台词,没有配乐,只有邓超急促的呼吸声和隐隐的笑声。
一个用笑声为自己鸣响丧钟的角色,此时已经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压抑感和窒息感。
第三个层次,是对死亡的真实表现。
随着毒素的注入,邓超的笑容渐渐消失,随即变成一种不哭不笑,无法控制抽搐的奇怪表情。
也就是在这个段落中,邓超的脸抽筋了。
一只眼睛半睁着,一只眼睛已经闭上,动作幅度因为死亡的到来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邓超表演十分逼真,观众们也似乎跟着他亲身体验了一次“死刑”,无助绝望的主观情绪和痉挛面瘫的生理反应交叠,对死亡的恐惧被放到了最大。
这还不算,最后,曹保平导演还安排了一束暖光,照进了已经死去的辛小丰那半睁的眼睛里。
这个镜头对皮哥的震撼,不亚于以前看过的所有电影里的死亡。
这是确认辛小丰死亡的光束,其实也隐喻着辛小丰最终舍弃了黑暗,用死亡去追求光明。
在观感和主题上,完成了双重的升华。仅凭这一段表演,邓超就值得不止一座影帝奖杯。
二、《毒战》古天乐
如果说邓超的底色是善良的,那《毒战》里古天乐饰演的制毒大师蔡添明,则是彻底邪恶的。
他贪生怕死,诡计多端,心狠手辣,为了活命可以杀掉一切阻挡自己道路的人,为了减刑也可以和警察合作,刚被抓就把所有信息和盘托出。
蔡添明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所有的行为动机,都是为自己攫取利益,包括合作和出卖。
他可以枪杀自己的干爹,也可以为死去的老婆流泪,在《毒战》里,蔡添明是最丰满的角色,没有之一。
之所以丰满,跟最后这场死刑戏关系很大。
与《烈日灼心》一样,《毒战》里的死刑也是注射死刑。
不过比起《烈日灼心》中对死刑情绪的渲染和恐惧的放大,《毒战》里无论是执行流程还是古天乐的演绎,都是最接近真实死刑的。
躺在行刑床上的蔡添明,还对自己的生存心存一丝侥幸,所以在执行人员为他绑手绑脚的时候,他还语无伦次地说着那些已经没有价值的信息。
直到在被注射的时候,他还在乞求“等等,等等,我还有消息”。
他眼睛布满了红血丝,因为一般行刑的犯人,很少能睡得安稳。
嘴里不断说出的信息,与周围警察的无动于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面对死亡的无助和绝望瞬间铺散开来。
特写中,他衣服被解开,贴满了电极片。
而面对死亡的生理性恐惧,让他忍不住要哭出声了,即便如此,他还努力回忆着那些或许可以帮自己逃脱死亡的罪犯信息,就像在努力寻找一根救命稻草。
真正注射死刑的流程,跟《毒战》这段一样,要先注射第一泵药物,让犯人失去知觉,避免他抽搐痉挛,或者做出过激举动。
第二针才是致命药物,促成犯人死亡。
所以第一针下去后,古天乐没有了话语,头也被黑布蒙住,只有胸口的起伏在告诉观众,他还活着。
随着第二针毒素的注入,胸口的起伏渐渐停止,死亡彻底到来。
面对死亡,寂静才是最可怕的,前半段的喋喋不休和此时死一般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
看着古天乐起伏的胸口渐渐停止,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感扑面而来。
没有多余的情绪,但戏剧张力却达到了顶峰,还有什么比死更可怕呢?
看完这段表演,方知古仔演技“纪实”的功力,于无声处听惊雷。
虽然没有邓超那般演技爆发,但他用这段死刑戏的克制,完成了对死亡的另一层诠释。
三、《黑冰》王志文
与邓超和古天乐不同,《黑冰》中王志文饰演的大毒枭郭小鹏的死刑,是最为传统的枪决。
《黑冰》成片于2001年,那时候还没有注射死刑的说法,因为需要增强法律的威慑,所以死刑一直是枪毙执行的。
如果罪行极其恶劣,犯人还会被带到百姓面前严肃示众,之后再执行枪决。
因为民间对枪毙死刑有诸多传言,比如枪击的位置,是否补枪,怎么行刑等,这也让《黑冰》中王志文的死刑,具备了一些科普和震慑的作用。
不过放在剧中,王志文对这段死刑戏的表演,依旧是顶级的。
要看懂这段死刑戏的魅力,还要结合郭小鹏这个人物。
郭小鹏父亲是作家,母亲是名角儿,随后父母离婚,郭小鹏在扭曲的家庭中长大,受尽了歧视和侮辱,导致人格偏激。
他有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点,隐忍刻苦,努力上进,他才华横溢,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既有西方绅士的气质,又有东方君子的风范。
但在内心世界,他却早早就将自己封闭在了阴暗的枷锁里。这造就了他变态扭曲的性格,以及妄图用毒品控制一切的癫狂。
在表演中,王志文将个人魅力注入到了郭小鹏身上,以至于从头到尾,郭小鹏身上都散发着一种极大的个人魅力。
在执行死刑前,王志文更是有一段长达11分钟的内心独白,这段独白声线饱满,节奏沉稳,气息有力,咬字准确,既能看出郭小鹏这个人物全方位的自信,又能看到王志文深厚的台词功底。
不夸张地说,郭小鹏是影视剧的形象,但他的魂,却是王志文的。
这11分钟的侃侃而谈里,郭小鹏将自己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各种个人感悟以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宣泄出来,因为王志文的加持,甚至有观众将这段独白奉为圭臬。
从头至尾,王志文都没有丝毫表演痕迹,你仿佛就是看着一个死刑犯在对自己做一生最后的陈述,平静而释然。
这种平静,随即在之后的死刑戏中,转变成巨大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为王志文几乎演出了一个即将被枪决死刑犯的全部。
光头,囚服,王志文被利落地押解出看守所,随后登上囚车。
铁窗内镜头晃动,行刑地四周荒芜。
整个过程中,王志文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
只是在跪下的那一瞬间,他终于露出了错愕和恐惧,尤其是那个合嘴后的喉咙吞咽动作堪称神级处理,那股满是干涩的恐慌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前期是何等高高在上、桀骜不驯,如今也是这般狼狈地踏上黄泉路,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何等巨大的冲击。
王志文始终处于一种极其松弛的表演状态里,直到最后背对枪口的紧张,似乎也仅是郭小鹏的紧张。
那种表情就像人物本身的生理反应一般自然,就像我们在以第三者的身份,目睹一场枪决。
手持摄影和大特写的手法,将王志文的所有情感极速放大,死亡的紧张在这一刻如箭在弦上,也足以把观众的心调到嗓子眼,有种惊悚氛围。
王志文这段教科书般的死刑戏,之后备受推崇。
在王千源和吴彦祖的《除暴》中,几乎对这场戏进行了分镜式的致敬。
由此看见王志文这段戏对之后罪案电影的影响之深,也从侧面证明了王志文超神的演技。
四、《悬崖之上》张译
前面三位的死刑,多少都跟犯罪沾边。
所以作为观众,在看对他们处决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将自己代入到正义的一方,仿佛我们也参与了审判,也为正义出了一份力。
所以虽然都是看死刑戏,但对死的理解,都停留在“生命消失”的浅层认知里。
《悬崖之上》里张译这段死刑,则完全不同。
因为这段戏,依托着一种信念和使命,象征着一种可贵的新生。
张译饰演的我党同志张宪臣,在东北执行“乌特拉”行动时被捕。
从被抓到行刑,张宪臣已经经历了很多肉体上的折磨。
这段电刑戏是今年以来最让皮哥感到震撼的,在张译的演绎下,传递给观众的,完全是那种生理上的痛感。
电闸推上去的时候,张译开始浑身抖动。
这种抖动看上去就是不受精神控制的,是膝跳反射般的机体排异反应,是不自觉的颤抖。
随后的问话中,能感受到张宪臣是全靠意志力,在撑着自己的身体,但因为伤势过重,他甚至都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眼睛的开合,更别说开口说话了。
拍这段戏的时候,张译很早进入了状态。
因为是著名的“体验派”演员,这段电刑戏,其实是添加了适量电流的,并不是完全的表演。两段电刑戏拍完,张艺谋直呼看着心疼,一条就过。
也是因为这段戏,最后张宪臣被处决的那场戏,才充满了张力。
枪口前的张宪臣,脑袋高高抬起,信仰支撑的高傲永不丢失。临死之前,很明显能看到他嘴角泛起的笑意。
这是解脱,是我党战士的高尚,是将生命献给伟大事业的升华,更是对自己完成使命的最终总结。
枪响的一瞬间,笑容消失,旁边的于和伟怔了一下,两位影帝没有台词的飙戏默契十足,给这场死刑戏加上了更为沉重的注解。
张译是表演大师,演什么像什么,即便在面部模糊的情况下,他也能通过动作和微表情,准确将情绪传达给观众,令人叫绝。
对比以上四位演员的死刑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邓超在死刑时,偏向体现死亡过程,放大了对死亡的生理性恐惧;
古天乐的死刑戏,注重对真实注射死刑的还原,以及对人物终极性格的塑造;
王志文的死刑戏观感强烈,冲击力强,有种惊悚氛围在里面;
而张译的死刑戏,则着重体现了人物对死亡的态度,通过面目全非的伤效装和最终微笑的反差,让死亡这件事得到了升华。
归根结底,这四场“死刑”都是为塑造人物,完善故事,表达影片主题服务的。
他们在表演上都呈现了顶级演员的魅力,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高明之处,看着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