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李小冉电影(我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昨天大年初一,全国人民除了关心疫情之外,只剩下在家看看剧,打打游戏,或是写写稿子了。说实话,如果不是牵挂疫情,这种过年方式其实比往年还令人放松。
当然,大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以做,那就是在线上看《囧妈》。
01.
所谓世事难料,谁也没想到,以往战火最激烈的春节档,最终是这样的结局,真是“我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而徐峥和他的《囧妈》,成为这次硝烟的最中心。
简单地理梳理一下过程,就是:
1、1月18日零点,七部春节档电影同时开启预售。《唐人街探案3》因为前两年的口碑打底和网剧的预热,预售成绩第一名。《囧妈》的预售成绩并不理想。
此处有私心,放一下《唐人街探案》网剧的主演邱泽。邱泽条件好,业务能力强,却常年半红不黑,只让人记住了“渣男”的标签,也只能以事业心不强或是玄学来解释了。剧照来自《谁先爱上他的》,希望他2020年能翻红。
2、1月20日,《囧妈》宣布提档,希望通过提前上映一天的时间差来改变自己的劣势。其连锁反应是《夺冠》和《熊出没》都宣布提档。
3、这个决定遭到了同行陈思诚暗搓搓地诋毁,以及院线各大工作人员的怨声载道,原因是大年三十上映,他们就无法回家团圆过年。
徐峥当即表示要给院线工作人员发红包。
4、1月22日中午,由于疫情越来越不可控,七部春节档电影先后宣布撤档。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反应基本都是理解和支持。
5、1月24日中午,徐峥宣布大年初一零点,电影将在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抖音火山版和欢喜首映中在线首播,观众可以免费观看。
也就是说,徐峥以及《囧妈》的出品方欢喜传媒在48小时之内就完成了与北京字节跳动的谈判,不得不让人感慨,当大家在过小年和抗病毒的时候,做大事的人已经谈成了6.3亿的大生意,这种效率和魄力令人叹服,真是活该他有钱。
在此之前,欢喜传媒曾与横店影业签下24亿保底合同,由于不可抗力此协议作废。字节跳动将向欢欢喜喜最少支付人民币6.3亿元以获得《囧妈》的播映权。
此举一出,三方获益。徐峥从之前的劣势中脱身,欢喜传媒股价上涨超过40%,字节跳动获得巨大流量,观众可以在家免费看到贺岁片,网上对“山争”哥哥一片赞誉。
6、1月25日大年初一,《囧妈》如约上线。同时,各大院线发出抵制徐峥的信息。
这部飓风中心的电影,简直就像这几天的疫情,每天都在向着不为人知的方向发展,谁都不知道它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变化。
02.
估计很多读者现在已经欣赏完了《囧妈》,那么现在我们回到电影本身,这部亿人瞩目的电影究竟好不好看?
如果这部电影能够赶得上他之前《泰囧》甚至是国庆献礼片《夺冠》的水准,那徐峥的这一记操作就可以封神了,在艺术和商业上都站得住脚;如果质量不佳,原本就在风暴中心的他就更有了被抨击的抓手。
我们来看一下豆瓣现在的评分:
目前尚高于他的毁口碑之作《港囧》,那一部是5.7分。
但更神奇的是,这部片子的口碑几乎是两极分化,一群人看完说感人,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一群人(比如我)是用快进的方式看完,无法忍受山争哥哥变成了一个拼凑低级段子的导演。而这两群人,其实在之前你是无从划分的。我很多关系不错的朋友表示好看,我们彼此不能互相理解,却也相安无事,毕竟这不是一群人坚持戴口罩,一群人表示“没事”这样原则性的问题。
来自身边友人的真实声音。
对我来说,当我看到1/4处已经疑惑这真的是徐峥费尽心力去做发行的电影吗?他但凡把用在发行的一半功力放在创作上,也不至于如此。当母子两遇熊的时候,真的不是奇幻无脑版的《熊出没》吗?6天5夜的火车上只有一个列车员真的不恐慌吗?妈妈在幕布后唱歌打动外国群演的桥段,真的不俗套吗?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这种类型的妈妈,我无法有很深的代入感。但喜剧更要讲逻辑,逻辑这个东西,这部戏里真的没有啊。
看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徐峥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如果按照正常影院上映,估计第三天就会被两极分化的口碑影响票房,而且,电影院也不让快进啊。
为此,我感谢徐导。
03.
但我仍然想说,徐峥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有勇,还有谋。知道在当下,如何做出对自己最好的决定。
经此一役,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他的贺岁片还在拼产品,抢票房,而他,已经靠一己之力撼动了整个行业的玩法。
至于将来?将来会怎样?我们连一天后的疫情都不知道会怎样,又怎么能预测得到将来?
我曾经真心喜欢过他,从很早以前,早到曾经有一部在2002年上映的冷门电影《天使不寂寞》里,出现过一个加起来不足10分钟时间的角色,是徐峥演的,当时他已经演了《春光灿烂猪八戒》,和陶虹正处蜜恋期,但在电影里他只是一个打酱油的配角,演一个小偷。就这么个小偷,也罩不住他的光芒。
私心再放一张剧中的李小冉,来自《天使不寂寞》。全剧印象最深的,是这个深情、固执的北京大妞。
我非常喜欢重温十几、二十年前的都市电影和电视剧,虽然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但那时剧中的年轻人,都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他们纠结而迷茫,如同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年轻人。剧中的人各有各的瑕疵,那时候不用追求“完美人设“,也不会担心被套上”三观不正“的帽子。他们那些小心翼翼地试探,哪怕是过了二十年,我都觉得如此打动我。
二十年过去了,电影有了更多丰富有趣的玩法,它成为一个产品,当一个作品成为产品,艺术性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必须要恪守产品的本分。
徐峥在《十三邀》里,吃日料吃的很开心,他说:李安很勇敢,他一直在做极限运动。他说他不敢,但又希望能有力量推他一次,去冒一个险,看命大不大。(这个险这次算是冒了,究竟命大不大,现在还不知道。)
近几年,李安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拍市场不叫座的电影,这种几乎自杀式的做法悲壮又令人胆战心惊。
相比之下,徐峥过的是真正舒坦的日子。赚赚钱,演演戏,做做微商。
这一次,徐峥什么都算到了,除了拿出来的作品,真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