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 看懂八王议政逼宫时的三个细节, 才明白雍正究竟有多毒(爱新觉罗雍正皇帝)
在《雍正王朝》中,最惊险的片段,莫过于八王议政逼宫了,那也是不甘心失败的八爷党向雍正帝发起的最后一次进攻。
可以说这段剧情让人看得相当揪心,面对老八胤禩一伙儿的咄咄逼人,雍正帝冷汗直冒,踉踉跄跄,几乎都坐不稳了。若不是后来躺在担架上的老十三胤祥及时赶到,恐怕老八胤禩的阴谋就要得逞,雍正帝也将被架空,被废也是早晚的事了。
直到我(杨角风)再次重刷剧情,看到这几个细节后,禁不住冷汗直冒,原来我们都被骗了,八王议政逼宫本就是一场骗局!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我们都被看似无助的雍正骗了,八王议政逼宫是个局中局!
一、
八王议政逼宫这件事之所以会发生,其实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雍正帝的新政影响到了旗人的利益。
事实上,之前的摊丁入亩啊,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新政的推行。真正影响大的是汉人,并非旗人,这也是为什么河南那群考生闹得最大的原因所在。
但是,雍正帝后来尝试推行旗人自种这个政策,才对旗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当时伯伦不归酒楼经常聚集着这么一群旗人,不干活,白领工资,每天除了喝茶就是逗鸟,闲得蛋疼后还喜欢说三道四,指点江山,影响极坏。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帝打算停止供养他们,但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去养活自己。
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平白无故分到了土地,到时候转手租出去,自成地主了,小日子别提多滋润了。事实上,很多旗人也是这样干的,因为他们压根就不会种地,也不会去学。这就导致,这项工作根本就推行不下去,这一点老十三胤祥也提醒过雍正帝。
让他们交税,他们就不收土地,也不种,甚至卖掉土地。让他们不交税,他们又会继续吞并土地,汉人还不满,结果,这就成了无解的难题了。
所以,怎么把这些旗人按住,反倒成了雍正帝的心头之急,整顿旗务也迫在眉睫,不然推行的新政就要功亏一篑了。
当然,原本他是希望年羹尧能带头干这件事,可惜被拒了,这才有了忍痛杀年羹尧的举动。
二、
那么,对于雍正帝急于整顿旗务的心思,老八胤禩他们清楚吗?
很清楚!
因为旗人这一块的管理,跟我们理解的皇上管臣民还不太一样,这个问题只要是少数民族统治,就有。我们大家得理解,蒙古大汗跟元朝的皇帝并不是一个概念,同样,蒙古大汗跟清朝皇帝也不是一个概念。
在剧中,康熙帝带着众位皇子皇孙去热河狩猎时,曾经接见了蒙古王公。当时他就不是以皇上的名义接见,而是以蒙古大汗的名义接见,自从皇太极灭了最后一任大元皇帝林丹汗后,他就成了事实上的蒙古大汗。
到了雍正帝这里,对于普通人来讲,他是皇上,对于蒙古人来讲,他则是大汗,对于旗人呢,他又成了八旗旗主!
而整顿旗务,说白了便是,既然国法没法制约你们这些旗人,那咱就用家法来约束。
而要用家法,那就不是雍正帝这一个旗主说的算了,就得几大旗主王爷,也就是家长们坐一起共同商议,这样的家法制定出来,才有约束力。
随着联合起来弹劾田文镜,抵抗新政的清流一派被打倒,旗人们又蹦出来反对自种。再加上老十三胤祥已经病入膏肓,雍正帝自己也快下不来床了,老九胤禟他们觉得反抗的时机已经成熟:
“八哥,是时候了,该怎么干,您就交个底吧?”
随着老十胤誐,以及在场的其他官员的附和,老八胤禩做出了决定。
三、
按照老八胤禩的设定,整个八王议政逼宫的过程,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由弘时去向雍正帝进言,邀请关外的铁帽子王爷们进京,共同商议整顿旗务的大事;第二步,在大家商议的过程中,突然就提出恢复祖制,实行八王议政,大清朝不再皇上一个人说的算;第三步,雍正帝肯定不会同意,到那时候就要控制京城武装力量,实行武力逼宫,也叫兵谏。
事实上,一切也是按照老八胤禩的设定在走,雍正帝果然同意铁帽子王爷们进京。而弘时也顺利的利用弘昼,让丰台大营实现了共管,断了外援。与此同时,隆科多也成功被老八胤禩拉拢,且控制住了大内侍卫总管图里琛。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八王议政逼宫大戏,正式上演了。
朝会上,雍正帝先是自夸了一顿,说自己推行的新政太好了,不仅给财政增加了收入,还获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所以,咱们下面要再接再厉,继续深化改革,开始整顿旗务。
末了说了一句,大家尽情发言:
“言者无罪。”
好嘛,这句话算是要了老命了,因为话音刚落,就有个铁帽子王,也就东信王永信站出来发话了:
“皇上刚才说新政如何如何好,可臣等在奉天听到的却不是这样。”
此话一出,雍正帝就意识到了,今天这场朝会,恐怕是没那么容易结束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四、
那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八王议政逼宫,雍正帝真的一点防备都没有,若是老十三胤祥没有及时赶到,他还有后招吗?
确实,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雍正帝确实傻眼了,除了紧紧攥着手帕直冒冷汗以外,好像很无助的样子。尤其是喊图里琛调两队御林军无果后,更是瘫痪在地上,有一种大势已去的感觉。
若我们也这么简单的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一切都在雍正帝的意料之中。
为啥这样说?
先看弘时向雍正帝进言,说现下的当务之急是整顿旗务,而雍正帝是咋回的?
“整顿旗务虽说重要,这不过是满人窝子里的事情,虽说急务,也不是什么急中之急!”
结果弘时还是继续讲,说什么旗人归八旗管,咱们该把八旗王爷叫到京城来,大家坐一起共同商议此事。
此话一出,雍正帝当时就坐了起来,十分警觉的问到:
“这话是谁对你说的?”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表现,一般人做出这种反应,要么是对方提出的建议绝妙,自己不由得叫好,但转念一想,这么妙的招,弘时自己是想不到的。
要么就是这个建议自己早就想到了,现在还属于考虑状态,结果被人突然说了出来,自己惊讶万分,担心自己的策略泄露,所以才会有点吃惊和生气。
显然,从后面弘时吓得突然跪倒在地,拼命解释就能看出来,显然后一种可能性最大!
五、
因为接下来雍正帝的举动,很不同寻常,尤其是跟老十三胤祥的那番对话,很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为让八旗王爷进京这事,刚从雍正帝嘴里提出来,老十三胤祥就敏锐的感觉到这事风险太大。因为平时跟这些王爷联络的就是老八胤禩,到时候他们要是搞什么幺蛾子,怎么办?
结果雍正帝不以为然,说了一句:
“让他去办,翻不了天!”
那么,雍正帝能不能预料到,老八胤禩要和这群旗主王爷们搞猫腻呢?
那肯定能啊!
在弘时自告奋勇接迎接旗主王爷整顿旗务差事之前,弘昼嘴滑,提到了旗人把分到手的地都卖了,就是不肯种地。当时雍正帝是发飙了,问为什么这么大的事不告诉朕?
李德全提到,是八王爷说皇上太过操劳,这种事就不要打扰他了。
结果雍正帝来了一句:
“说,是谁煽动他们卖地的?”
虽然雍正帝是在问弘时,其实他心中何尝没有一个答案,他只不过是来验证一下,弘时到底跟自己说实话,还是敷衍过去。
结果,在雍正帝的一再追问下,弘时还是让他失望了,没给出雍正帝想要的答案。而在场的弘昼却全都明白,所以雍正帝刚喊了一下他的名字,他就迫不及待说:
“儿臣既没有三哥的这份心思,也没有四哥的办事能力,只是身子骨结实,只望能把皇阿玛的病移到儿臣的身上。”
六、
那么,雍正帝究竟知不知道,是谁在煽动旗人们将手中的地卖了,抵抗新政?
这还用猜吗?
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是谁啊,毕竟当初雍正帝下达这个旗人自种圣旨的时候,老八胤禩就是带头反对的那个,理由是:
“凡是圣祖仁皇帝定下来的事,都不可更改!”
这句话他可不是说了一次哦,连隆科多都不知道当着雍正帝的面说过多少次了,所以,雍正帝又怎么会相信老八胤禩连同进京的旗主王爷们,会跟自己一条心,真心想整顿旗务?
所以,他才会对老十三胤祥讲,自己想利用这件事挤脓包:
“这个人啊,一向水深难测啊,正好借这件事看看他心里头,究竟是些什么打算?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不仅要挤脓包,还利用这件事,继续试探弘时究竟跟不跟自己一条心?
要知道,后来雍正帝处死弘时的时候,自己就亲口说过。当初科场舞弊案发生后,他就怀疑是弘时泄露了考题,而且弘时还迫不及待要将张廷璐灭口。作为一个有劣迹的阿哥,雍正帝又是一个多疑的人,怎么可能毫无防备,让他跟老八胤禩联合?
除非雍正帝这是给弘时机会,看看他能否迷途知返,悬崖勒马,否则解释不清。
毕竟连躺在担架上的老十三胤祥,都能看出来弘时有点不对劲:
“但皇上要多留个心眼,我总觉得在他身上,有八哥的影子!”
七、
所以,这一切疑点都表明,雍正帝是能提前预知到旗主王爷们进京,会搞事情的。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把弘历放出去,让他去李卫那待着。老十三胤祥也不会在听到雍正帝做这种安排时,感慨一句:
“遇到皇上这样的一个好父亲,弘历真是有福啊!”
是啊,作为对弘历最有威胁的弘时,这时候已经成了雍正帝考核的对象,成绩的好坏将会决定其生死。而自己去应战老八胤禩的阴谋诡计,怕出意外,还特意把弘历派出去。这怎么看,都是雍正帝提前做安排,为最后一战做准备。
那么,在八王议政逼宫时,又有哪些细节表明,雍正帝早有安排呢?
有!
有三处不同寻常的细节表明,雍正帝对八王议政逼宫,早有准备!
第一个细节,那就是雍正帝的微笑,这个微笑所出现的时机,很微妙。是在旗主王爷们提出八王议政,且老八胤禩终于站出来,大力支持之时。按理说,当时情况这么危急,自己就要被拿下了,雍正帝怎么会有心情笑出来呢?
很简单,因为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刻,为了让老八胤禩彻底露出马脚,这样他才有足够的理由去拿掉他。
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康熙帝的临终嘱托,以及老十三胤祥一直在意的兄弟情义。才能问心无愧,毫无顾忌的去处理阿其那,赛斯黑,且没有啥心理负担。
八、
既然雍正帝早有安排,那为什么老十三胤祥未及时参加朝会,他却很是担忧?
很简单,以老十三胤祥侠王的特性,他是反对对兄弟下手的。再加上他早已病重,雍正帝在计划这一切的时候,根本就没把他考虑进去。之所以担心他不在,倒不是希望他能去丰台大营叫兵,而是担心他会被老八胤禩控制起来,以此要挟。
大家想一下,躺担架上的老十三胤祥,随便去了一趟丰台大营,轻轻松松就控制了局势。那若是丰台大营的兵真就进了京城,见到了大殿上的老十三胤祥,难道就控制不住了?
说白了,丰台大营是共管,啥叫共管?
就是共同管理的意思,试问,四个外来的参将,突然就要求原本的参将们造反。这还是在原本的参将们对他们有意见的前提下,请问你是跟着他们造反好呢,还是将他们拿下,并去皇上那邀功好呢?
要知道,早在康熙帝时期,丰台大营就是老十三胤祥的天下了,这个问题还是邬思道说的:
“十三爷多年带兵,现在的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和步兵统领衙门,一半的军官是十三爷使出来的。”
等到了雍正帝时期,丰台大营更是只听皇上和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当时面对前来接管的旗主王爷,提督就说了:
“军队的防务没有圣旨,或是十三爷的手令,末将不能擅自接受。”
另一个提督更直接:
“末将直接听命于十三爷,这是皇上钦定的!”
九、
所以,几个旗主王爷带了四千兵马,就想控制丰台大营只听命于皇上的几万人马,怎么可能?
就算弘昼假传了圣旨,但毕竟圣旨没到,丰台大营的提督会信?还是说,他没有手和脚,不会快马回京汇报一下?
要知道,雍正帝即位后,对军权抓的很严,连张廷玉都说过:
“十三爷曾和我说起过这事,军队乃朝廷社稷干城,无论王公大臣,不得擅自拥兵。”
所以,老十三胤祥去不去丰台大营,都不影响这个结果,到时候他们自然会按照原计划杀到的。
那么,八王议政逼宫时,第二个不同寻常的细节是什么呢?
是睿亲王的微笑!
大家可以仔细看那段剧,不管是跟老八胤禩等人在一起商议秘事,还是在朝堂之上。睿亲王一直是默默关注着诸人,一句话都不说,即使各位王爷都激动万分,迫不及待诉说着八王议政要求时,他依然稳坐泰山。
直到老八胤禩终于忍不住了,跳出来指责雍正帝时,他才露出了诡异的表情。再到张廷玉训斥各位王爷忘了祖制时,其他人全都羞愧的低下了头,唯独他环视众人,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甚至在老十三胤祥尚未到达的时候,面对雍正帝的夸奖,他竟然是面带笑容下跪称谢。这一举动,直接让老九胤禟慌了手脚,他显然没料到睿亲王可能是卧底:
“这睿亲王进京,和其他三位王爷一样,在一起一同议了整理旗务的纲目,还一起建议了八王议政,并没有谁在背地里另起炉灶啊。”
十、
果然,事后雍正帝处理了其他王爷,唯独没有处理睿亲王,足可见,他极有可能便是雍正帝打入旗主王爷们内部的卧底。
第三个细节便是图里琛的口误!
当老八胤禩即将跳出来之时,雍正帝喊图里琛调两棚御林军进来,结果图里琛说了一句:
“皇上,奴才失职,奴才有罪……”
这里面是有问题的!
御林军是民间的说法,清朝并没有御林军,那么图里琛这样说,究竟是何意呢?
要知道,图里琛的身份是御前侍卫总管,手下有一千多名御前侍卫,而且这些人都是不归隆科多管的。如果他说,自己的手下被隆科多控制了,那符合当时的场景。可他说的是,自己的手下都被隆科多的兵调换了,这就有问题了。
而且就剧情来看,图里琛曾经带兵跟隆科多的兵有对峙,怎么突然就缴械,且自己还没被控制呢?
如果说图里琛是个投机倒把之人,倒也符合其人设,但雍正帝是啥人,有了污点的御前侍卫,以后怎么可能还有机会继续留在自己身边?
况且,图里琛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粘杆处管带,手下有一支特种部队呢,怎么可能这么容易缴械?
所以,他敢这样骗雍正帝,日后还能继续受重用,只有一种可能,他这是跟雍正帝在对暗语。也只有自己提到侍卫们被控制了,才能彻底让老八胤禩他们放下警惕,露出狐狸尾巴。
所以,图里琛说完这些话后,雍正帝就开始打量现场的大臣们,以此来判断哪些是八爷党成员,哪些不是。
等到大局已定,图里琛再次进来,这时候已经到了收网阶段。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几个穿黄马褂的御前侍卫,押着那几个造反的参将进来。
黄马褂哎!
这不恰恰说明,图里琛的御前侍卫并未被控制,之前所谓的被控制,是假的了?
看了没,这位打头的是德楞泰,另一个御前侍卫总管哦,他跟图里琛一明一暗,将隆科多忽悠的好惨啊。
所以说啊,雍正帝好一招引蛇出洞,将八爷党成员一网打尽,实在是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