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大师海连池生前口述(可要我说是否自成一派最终要让老百姓说了算)
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因为照片里作为父亲的他已经不在人世了,这是他看着儿子继承他的“艺术光彩”的时刻,他就是把“小苍娃”这个角色演出“花儿”的戏曲艺术家——海连池。
海波曾经这样评论自己父亲和“小苍娃”的关系:“我父亲生前,每天演出前都要点名,说注意事项,演出后总结哪儿演得不好,乐队谁没有打好,演员笑场或者忘词了等,每天如此,那个时候的父亲就非常严厉。但是一说散会,很多同事就会找父亲要纸烟吸,父亲还经常带着团里成员在家里吃涮锅,非常热闹。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我说,海波你要记住吃亏是福,为人一定要心善,谁有困难就要帮谁,不能有害人之心。现在想想实际上就是按小苍娃这个人物形象的做人标准说的,正直善良,敢于向恶势力斗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跟我父亲很像,“小苍娃”已经融入到父亲的生命中。”
我与《卷席筒》
——海连池口述,海波整理
我十四岁推煤卖煤,十五岁跟爹游街串巷给人掌鞋钉鞋,平日里爬墙上树偷看戏,没少惹我爹生气。可他咋也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因为唱了一出《卷席筒》,演了一个“小苍娃”,让老海家能出来我这么一个省、市政协委员,在全国都还算是小有名气的曲剧艺术家!可又有谁知道其中的苦与乐……
戏院学戏
一大早起床河边站(练嗓子)
六年基本功循环转(为铺垫)
起先拉弦后改演唱(改行当)
曲子腔成就穷小子(改对路)
初到剧团时是在乐队拉弦。1956年,领导慧眼识珠,看上我宽厚洪亮、粗犷奔放的嗓音条件,让我改行唱戏,并且送我到郑州市戏校学习。
因为我文化底子浅,简谱看起来像蝌蚪更像密码。就为学好它,我不知哭了多少回。但最终还是被我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一个个给拿下了。印象最难忘的就数每天早上在金水河边上练花脸唱腔。开始时学人家卖蒸馍、卖红薯的扯住嗓子眼乱喊,因此嗓子多次出血。经过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一开始一窍不通到后来除表演唱腔熟能生巧外,一口气在原地做完11个小翻3个大提的高难度动作“大过桥”都已经不在话下。这也为以后在剧团站稳脚跟,在艺术上有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铺垫和基础。
从艺演戏
为展事业台口独站(偷学戏)
机遇一到勇站中间(重信任)
风雨四季轮流来过(为民乐)
享受艺术我自乐和(真不错)
1960年7月,我们这一届的郑州市戏校曲剧班毕业生、原市曲上调时留下的三名骨干演员白永玲、万宝珠、刘兰玉和调来的内乡县曲剧团合三为一,重新组建了郑州市曲剧团,我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唱戏生涯。
最初为学戏,每次演出没我的活儿的时候,我都想法儿凑到上下场口看老师们演戏,因此好多人都说我“呆”,但老师说我只要在台上,所有的机灵劲儿就都出来了,所有“狠劲儿”也就同时出来了。记得1964年,我主演的《焦裕禄》在洛阳演出。发烧39℃,打针吃药都不见好,没办法领导让我休息。但只要有演出,两个小时前保准能在化妆间见到我。那时候不知道哪来的精神,反正同事们都说:连池不要命了,快疯了!就这样,凭着我这种不要命的疯劲儿,在1965年不但入了党,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一连接演了《风雪配》、《阎家滩》等十几部戏中的主要角色,还获得了“青年尖子演员”的美誉。
下来就该说说对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戏《卷席筒》了。
1978年,禁锢多年的传统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剧团抓住时机,恢复上演传统名剧《卷席筒》。其实一开始这个戏就没我的事儿,就因为临时替人客串了一回曹保山,后来在剧团调整角色的时候我就被大家推荐演了“小苍娃”。说实话,为这个戏我真的没少下功夫。一、反复揣摩人物,给自己确立“以情感人,以曲招人”的表演原则;二、大胆提出苍娃净脸的设想,将涂在眉间的豆腐块改成梅花状,象征洁白无瑕;三、头上来一撮冲天小辫,还特意扎上一朵小红花,寓意朴实活泼的个性;四、丑角正演,把自己的高嗓粗调改成大腔大调,缩短自己实际年龄与戏中苍娃年龄的差距;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天泡在小孩儿堆儿里,观察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终于一个善良纯朴、活泼可爱的“小苍娃”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此,人们对“小苍娃”的热情被真正激发出来。
一经上演,轰动了全郑州。剧院门口每天买票的人排长队,头顶烈日,汗流浃背也不觉苦,为了买戏票,有的观众拉着席子,带着被子,睡到售票处门口,等候买第二天的戏票。因剧场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剧团就拉到人民公园的露天舞台演出。这时,大批郊区农民开着拖拉机从几十里路外赶来看夜戏,公园三个门口每晚观众人山人海,鱼贯而入,在公园连演两个多月,场场爆满超万人。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一次,剧团在偃师县演出,一位老大娘竟让儿子用板车从几十里外拉着她来看戏。
接着而来的是1979年5月,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卷席筒》拍成戏曲片,在全国放映后,观众反应极其强烈,叫座率很高。1983年,在我的倡导下,又排演了由李清芳编写的《卷席筒》续集,随后西安电影制片厂又将其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效果依然很佳。郑州市曲剧团也因此声扬全国,被群众称为《卷席筒》剧团,饰演苍娃的我也一举成名,“苍娃”也变成了海连池的代名词。
退休念戏
我算过,这一辈子,不论大小角色的话,我演的剧目有70多部,不比我现在年龄数字少。1979年以前主要有《红楼梦》中的贾政,《风雪配》中的颜俊,《薛刚反朝》中的徐策,《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现代戏《红石钟声》中的老支书,《喜笑颜开》中的王局长,《社长女儿》中的社长,《杜鹃山》中的雷刚,《焦裕禄》中的焦裕禄等,1979年以后,主要有《孤男寡女》中的万直正,《谁来当新娘》中的石二能,《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等。
我走过演出过的地方,尤其是《卷席筒》红遍全国之后,几乎可以说是走遍大江南北。按每年200场演出,一场有3000名观众计,我大约为近3000万观众演过戏。一想起这儿,我就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
经过千锤百炼,有评论家说我的艺术风格是:能大胆集张派(张新芳)、马派(马骐)的艺术特色于一家,融男女声于一体,将唱腔音域扩大至两个八度,嗓音洪亮、音域宽广,既具男声的阳刚浑厚之美,又兼女声哀婉抒情之韵。并且在表演上能善于捕捉人物性格的特点,把生活化的动作糅合在传统的程式之中,使人物活灵活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加上独到娴熟的髯口、帽翅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派”艺术。可要我说,是否自成一派,最终要让老百姓说了算。只要是观众需要的、喜欢的,就是今生我为之追求的!
这些话是海连池老师在2008年口述的,我们可以从这些话里看出来老人对戏曲、还有“小苍娃”的情怀。很高兴他的曲剧艺术还在流传,很高兴这么棒的戏能让我们年轻一代也看到,感受到其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