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山东艺术家田洪波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记者 刘雨涵
一枚小小的桃核,也能负载时光变迁的宏大命题。方寸之间,呈现万千气象。近日,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由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推荐、田洪波创作的核雕作品《那个年代系列作品》,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这也是山东民间艺人连续两届获此奖项。在本届“山花奖”评选中,山东8件作品入围终评,呈现出山东民间文艺百花齐放的势态。
创作历程
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个‘山花奖’我等了八年。”田洪波感慨道。此前,他的作品曾连续四届入围“山花奖”终评,此番终于如愿以偿,他感到分外激动。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娜娜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作品深刻思想性和高超技术性的肯定认可,更是对作者在民间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的精神褒奖。
“山花奖”始自1999年,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属于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之一。本次摘取“山花奖”桂冠的《那个年代系列作品》,在一枚枚小小的桃核上面,采用了圆雕、浮雕、镂空、镶嵌等手法,创作了《满载而归》《马拉车》《大丰收》《红色匠心》《恋》五件匠心之作。
田洪波介绍,这套作品创作横跨十年之久。“有些是我在学习核雕初期构思出来的题材,但那时我的技艺和水平达不到,一直没有创作成型。比如《大丰收》中的那个拖拉机,我是在搜集了许多有关拖拉机的资料之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创作出来。它采用了两个桃核,车头和车斗中间的连接和真实的拖拉机是一样的,拖拉机上的机械零件、轮胎花纹也都清晰可见。”
《满载而归》这件作品中,在长度仅3厘米的桃核上,田洪波精细地雕刻出来一家五口赶集归来、其乐融融过大年的场景。男人面带微笑推着木质独轮车,车轱辘还可以转动。车上妻子怀抱小孩,小孩手拿灯笼在逗车下的小狗……丰富的元素繁复又有序,生动地呈现出一个丰盛年的场景。
日勤其业
对自然之美不断参悟
作为潍坊人的田洪波从小学习美术和雕塑,毕业后进入当地的老字号——潍坊嵌银厂工作。在嵌银厂展厅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潍坊核雕,大为震撼,由此便彻底“钻”进这门手艺中去了。
田洪波学习之初的上世纪90年代末,潍坊只有四位老师傅在做核雕,风格偏于粗犷简练,没有市场几近失传。田洪波只能自学成才。他和几位热爱核雕的年轻人一步步研究,在技法上进行提升,在题材上进行拓展。如今,潍坊从事核雕艺术的人员已经发展到一两千人。
桃核表面都是纹理和孔洞,无法机雕,必须采用纯手工雕刻。“桃核雕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随机应变,没有两颗完全一样的桃核,创作者需要借用桃核本身的纹理,手、脑、核为一体。所以说桃核雕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
田洪波的核雕构思精妙,根据桃核独有纹理结构,在传统潍坊核雕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更加注重作品的层次布局与精雕细琢,深受业界认可。目前,市场价格最高的田洪波单件作品超过20万元。“现在核雕市场发展很不错,有了市场,有了收入,传承就不是问题,会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
展望山东
并非“一花独放”
在本届“山花奖”评奖中,除了田洪波的获奖作品,山东省还有济南莱芜区长勺锣鼓艺术团表演的广场歌舞《长勺鼓乐》、青岛胶州市文化服务中心表演的广场歌舞《乐翻了天》、刘好军的民间文学作品《棘洪滩民间故事集》、孙华友的民间文学作品《真正的“风水宝地”》、刘锦波的蛋壳黑陶作品《雨滴》、崔艳的木雕作品《莲生》和赵世华的民间文艺学术著作《青州农民画艺术研究》7件(部)作品入围终评。
多年来,山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有力促进了山东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文联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认真贯彻落实“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深度贯通起来,深入挖掘、整理民间文艺资源,通过搭建展演平台、发挥评奖导向作用、加大扶持培训、积极宣传推介等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历史题材、红色题材、新时代现实题材民间文艺精品创作。同时,探索建立民间文艺拔尖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发掘培养有潜力的民间工艺中青年优秀人才,加强专业扶持与引导,努力推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民间文艺精品力作。
据悉,山东省民协今后将持续深化民间文艺研究阐发,不断加强民间文艺品牌建设,办好特色品牌活动,讲好新时代山东故事,深入持续开展“强基工程”民间文艺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的民众接触民间文艺、感受民间文艺的魅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