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国梁的电影(看完预告才知道中国乒乓竟然有过要解散的低谷)
多久没有体育题材的电影了?
这两天,惊喜出现——《中国乒乓》
看海报,就有股暗暗的劲儿在里面。
海报上方,是当时如日中天的瑞典队,中国队的老朋友,球员生涯末年还能击败24岁马琳的“老瓦”瓦尔德内尔。
邓超饰演的总教练手臂环抱,表情严肃,他身后的国乒队员,全都抬头仰望,背对着风光无限的瑞典队员,心里较着劲儿。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对电影来说,这八个字总是充满魅力,而关于乒乓球,关于国家队,又总能勾起中国人最炽热的情怀。
电影《中国乒乓》选取了一段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国乒历史。
在如今我们眼里,国乒在全世界是“大魔王”般的存在,几无对手,傲视群雄。但曾经,他们也在低谷徘徊过。作为国乒铁粉,我们在它巅峰的时候欢喜若狂,也应该知道,它在低谷的时候经历了什么。
预告中“就地解散”四个字,就让人心里一惊,瞬间回到90年代初那段国乒挣扎向上,跌倒爬起的岁月。
通常“改编”真实事件,我们都会讨论电影的还原度和真实性。《中国乒乓》在立项的时候,质疑声就不少,今天看完预告,番茄君悬着的一颗心基本放下。
三点原因,是《中国乒乓》有可能大爆的伏笔。
第一、是还原。
所谓还原,不是1:1复刻,而是牢牢抓住时代的精气神,让你在银幕前穿越时空,与另一个时代的人同呼吸,共命运。
在这一点上,《中国乒乓》在服化道方面,做得相当出色。
队员们的着装,发行,跟当时的国乒队几无二致,更让人注意的是邓超的角色,从预告片的故事走向来看,他饰演的一定是蔡振华无疑,而他的穿着打扮,几乎还原了那个时代的蔡振华。
与之类似的,像训练场馆的昏暗和做旧的细节:
以及国乒的老对手、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每个乒乓球迷昵称为“老瓦”的瓦尔德内尔的还原,会都让人有着浓浓的时代感。
这种强烈的还原,证明了电影的这份诚意,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乒乓》就成了一半。
其二,是节奏。
预告的剪辑,基本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哥德堡的惨败,国家队的解散,是一切沉沦的原因。
在大多数人眼里,“竞技体育,菜是原罪”,成绩不好,就要有人负责,有人更替。
上任、承诺,面对高层的施压,面对媒体的追问,面对信心不足的队员,面对整个国际的质疑,这场仗,不仅要蔡振华一个人打,更要整个国乒一起扛。
预告中,有队员冲突的爆发,有家里玻璃被砸。
更有将球拍扔上球台的无奈。
前面有多颓,后面就有多热血,看着最后的绝地反击,之前的压抑也有了情绪出口。
过瘾!
其三,是演技。
邓超的演技自不必说,塑造角色他很有一套,曾经为《影》减肥增肥,一部《烈日灼心》的死刑戏,都能写进北影教科书。
赛前的一个背影,手扶腰的动作,是蔡振华本人腰伤的体现,也是他面对困境的体现。
赛中的一个眼神,已足够吸引人,相信超哥在片中肯定会有良好的发挥。
除了邓超,其他的演员演技都相当不错,尤其片中一个流泪的镜头,让人动容,心生苦涩。
目前看来,在真实性、故事节奏和演技上,《中国乒乓》都十足优秀,这部电影的大爆,似乎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当然,这三个爆点,也顺理成章地引发了番茄君对电影的两点期待。
首先,是期待电影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乒的触底反弹,直到1995年天津世乒赛王者归来这段历史,有细腻真实且精彩的呈现。
历史往往比电影更加精彩,熟悉乒乓球的观众应该都知道,在1988年乒乓球加入奥运会项目后,国乒就开始走下坡路——确切地说,不是国乒在走下坡路,而是各路大神纷纷涌进这个赛道。
当时,踌躇满志的国乒想要在奥运会中包揽四块金牌,可最后,男单的三名种子选手江嘉良、陈龙灿和许增才先后折戟,连输瑞典、匈牙利选手后,错失金牌。
1989年的多特蒙德世乒赛,瑞典队迎来爆发,低谷的国乒被5:0横扫出局,一直攥在手里的斯韦思林杯也被夺走。
这个奖杯,在预告的采访中也有提及。
1991年千叶世乒赛,中国队创造了当时最差的纪录,男乒只排名全世界第七位,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随后,主帅许绍发离职,郗恩庭下课,队员新老交替,青黄不接,中国乒乓球彻底陷入低谷。
面对甚嚣尘上的质疑声,在意大利拿高薪的蔡振华毅然回国,临危受命。蔡振华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战术理念,也带来了欧洲的训练方法,并选了一批很有潜力的新人。
刘国梁、孔令辉就是他的得意门生,随后的事情大家应该知道了,1995年天津世乒赛,在家门口,国乒一雪前耻,逆风翻盘,拿到了冠军。
从这以后,中国乒乓球彻底站住了霸主地位,以后虽然有小失误,但地位从未被撼动过。
而作为讲述中国乒乓球历史的电影,期待《中国乒乓》,能将这样的起起伏伏呈现地异彩纷呈。
其次,是期待电影能展现更多赛场上的细节。
与看真实的乒乓球比赛不同,电影有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能让比赛更加精彩,更加有戏剧张力,也更加好看。
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乒乓球的观众,都应该在影院欣赏到乒乓球的魅力,而这个担子,当然落在了《中国乒乓》的肩头。
竞技体育本就有热血魅力。预告中,就有几个赛场上的镜头,看着运动员挥汗如雨,看着不可一世的瑞典乒乓球队员,比赛的氛围这不就出来了。
尤其天津世乒赛中,中国队的逆风翻盘,让全国观众群情激奋,比赛的过程也充满坎坷和戏剧性,技战术水平更是达到了当时国际的最顶尖。
尤其当时参加世乒赛的老将马文革,削球手丁松以及王涛。
比赛中,中国对瑞典,在先下两城的情况下,被老瓦连扳两分,来到了第五盘决胜局。
最后一局,由老将王涛对阵佩尔森,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王涛迎来了等待已久的爆发,以2:0横扫对手,为中国队拿回了阔别6年的男团冠军。
赛后,王涛扔掉球拍,重重躺在地板上,压抑已久的队员们嘶吼着,庆祝着久违的胜利。
期待《中国乒乓》能拍出这些细节,这样的激情,以及从低谷再次冲上巅峰的喜悦和成就。
这些,才是粉丝们,观众们真正期待的。
不过,一般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会在上映前迎来观众们各种各样的“解读”。番茄君可以预测的是,有些“解读”肯定超出了影片的范畴,上升到了一部电影不该承受的高度。
电影不是纪录片,没有为完全真实事件负责的义务和责任。
但有些观众,在仅仅看完物料和预告之后,就对《中国乒乓》大加抹黑刷差评,这对电影不公平,也是我不能忍的。
比如有的观众,仅凭借预告中的一个眼神,就断定对老瓦的塑造是“嚣张跋扈”,并推出电影是“正邪不两立”。
影片人物的塑造,本质上是为了角色更加鲜活,更加生动,完全对标现实中的运动员,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眼神这个东西,很多东西就是心证,你说这是“嚣张”,那为什么不是竞技状态呢?想想刘国梁对许昕那句“别让他们活”,赛场上,要没点杀气,当什么运动员?
况且,在未看到成片的情况下,就凭借一两个眼神推断电影“正邪不两立”,显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是不客观的。
再比如,有观众说电影档期会与月底的世乒赛重叠,有比赛谁还看电影。
这种逻辑也完全不能自洽,体育比赛和电影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晚上看电影白天看比赛也不会冲突。
另外,《中国乒乓》什么时候上映还不知道呢,连片方和影院都不知道,网友就知道了?
还有人说,这是模仿《夺冠》。
体育竞技题材的影片太多了,除了国内的《夺冠》,还有讲摔跤的《摔爸》,讲橄榄球的《弱点》,讲拳击的《洛奇》,讲篮球的《卡特教练》,讲足球的《一球成名》,讲比赛的《绝杀慕尼黑》……
这么多电影,到底是谁模仿谁呢?
更奇葩的是,还有人说电影的口号“怪怪的”。
只要有一点体育常识,就知道乒乓球的比赛主要在球台,接不住的情况下才会落地。“球不落地,永不放弃”不就是说,只要还没输,就一定不会气馁么?
这不仅与影片故事贴合,也与体育精神契合,不知道口号本身有什么好喷的。
当然,还有看完预告就说“尴尬”的,也有说看起来不咋地的,更有对演员抱有极大恶意,因为邓超而拒绝的……
种种原因,都不客观。
评价一部影片,在放出第一支预告的时候讨论都为时过早。在没有看到成片的时候,番茄君当然希望大家保持理性,小心打脸。
有些片子越是被唱衰,就越有可能翻盘,比如《流浪地球》上映之前,就有无数观众吐槽是“圈钱烂片”,狂刷一星,上映后不仅打开了中国科幻的大门,还树立了国产科幻的标杆。
再比如《你好,李焕英》,上映前许多观众都不看好贾玲执导电影,更有人说她“改编小品,煽情圈钱”,但上映后,全国观众都被电影真挚的母女情感动,也收获了54亿票房,可谓逆袭打脸。
话不要说得太满,电影上映之前,我们保持谨慎的期待就好。
《中国乒乓》虽然已经放出预告和物料,但目前还不知道档期。对这部新片,番茄君是十分看好的。
就像这位观众说的一样,没有常胜将军,有的只是不断拼搏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的毅力。
在兼具科普作用的同时,《中国乒乓》或许也会创造只属于它的纪录!
所以,出水才见两腿泥,不如,我们等着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