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过去了, 冯小刚错了吗?(冯小刚,香港,张艺谋,工业化,演技,香港明星是谁)
今天还是写写冯小刚吧,他在去年年底上映的《非诚勿扰3》非常失败,同时结合之前的电视剧《北辙南辕》《回响》都不成功,和张艺谋,陈凯歌相比,他这明显是被年轻观众给抛弃了。
2024年春节档马上就要来了,而这个春节档是公认的“最弱春节档”。
要知道,以前冯小刚非常的成功,2010年前后10年华语电影票房排行榜,如果不算香港大导演。就是冯小刚和张艺谋称王,姜文拍的就不是商业片,陈凯歌商业成绩也不如他,所以2012年前后冯小刚脾气很臭,骂天骂地骂空气,所以有小钢炮之称。
2017年,冯小刚还出过知名言论,当时冯小刚更是在媒体的公开采访中,直接表示国内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这么多垃圾电影,垃圾遍地一定和大批量的垃圾观众有关系。6年过去了,中国观众垃圾不垃圾不清楚,但是观众确实把他抛弃了。
一度和张艺谋称雄?冯小刚,凭什么成为商业片代表
这事儿和时代有些关系,现在观众动不动骂影视剧烂什么的,特别是很多人看到一部烂片会觉得剧本太烂了,自己写都比导演编剧写得好。实际上,电影在文化作品当中的复杂仅次于游戏,电影是一个综合艺术,它既是商业的,又是艺术的,既是娱乐产品,又是文化产品。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它的社会影响力又是巨大的。
内地电影8090年代因为环境关系是没有商业片的,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的是文艺片,同时代香港商业电影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非常能打。所以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内地市场开放,大家都面临着转型。
内地转型要拍商业片赚钱,香港要转型面对本土衰落,要么像成龙那帮人去好莱坞,要么来内地适应市场。问题在于李安的《卧虎藏龙》引领是99年,张艺谋《英雄》开启中国商业大片时代是在02年了。
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是1997年上映的,并且在当年市场获得成功,被誉为开启贺岁档。
我觉得这部片子有些像当时部分香港片,就是它不是文艺片,而是接地气的商业喜剧片。港片的港味来自接地气,香港是个非常拥挤的市民社会,人贴人,没有距离感跟神秘感,导致香港电影是不能端着的。他鲜香热辣,就像大排档,厨师也有高水平的,但是在大排档你没办法做功夫菜,而且口味必须重一点,淡了像在家吃,不像出门吃的菜。香港电影必须喜剧冲突很大很夸张,不然为啥来影院看你啊?
从大陆的角度看,以前香港是全面领先的,即使是市民生活,也比哪怕北上广高几个档次。加上当时大陆的文化消费品还在粗制滥造的草创阶段,比香港的制作水平低很多。这是时代滤镜产生的原因。
当时的冯小刚的喜剧片,其实是蛮接近“港味”的生产方式的,不是说他经常跟几个朋友聊出来一个故事,找编剧攒出个电影。上一代影人,从根子上就不太工业,他们的工业化大概率是失败的。
后来张艺谋的商业片喜欢搞一些很尬的奇观,可能他以为这就是“工业化”。港片也做不好工业化,意识形态原因是一部分。虽然冯小刚也跟风拍了《夜宴》,但是在商业大片领域其实做得更好一些。他的《集结号》是引领了中国战争大片十来年的,直到《八佰》其实都还是他那套本土 韩国 外国特效团队的模式。
这个直到吴京,郭帆崛起过后才彻底结束,这个《万里归途》就完全是内地团队了。
冯小刚的喜剧片不提,在宁浩起来前就是内地喜剧王者。商业片有《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都是中国优秀的商业大片了,就是可惜《一九四二》票房不成功,后面的《我不是潘金莲》挺有实验性,《芳华》也是部经典。
拍不了商业片,也不再接地气?冯小刚的失败,并不冤枉
香港导演的商业片为什么不行了,在吴京和郭帆出来过后,其实徐克,林超贤在审美和技术层面还是跟得上的。《智取威虎山》和《红海行动》题材本来是可以有纵深的,但是香港导演只能把题材弱化到武侠片和枪战片,做部分技术上的工业化。
香港影人即使保持以前的水平也完不成工业化的转型,更何况其它人水平下降这么厉害。张艺谋,冯小刚等内地导演就没弄懂这回事,他们导演的商业大片就不是一回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大片其实比张艺谋要
好些,就像管虎,宁浩导演的商业大片一样(先不讲内容和表达)。
冯小刚这几年没有商业大片原因就是《手机2》的问题,金锁,凡凡接连出事,加上背后的公司华谊兄弟不行了,人脉还在,但是没钱了,你以为拍商业大片不要钱吗?
后面接连几部作品不行,冯小刚出身底层,开始是小成本电影,所以可以对富人们带着微嘲,等他成了炙手可热的导演拿到外国资本的时候,他就开始吹捧外国人,当他拿到大投资的时候,他就吹捧富人,为边缘人物发声的特征消失了。
冯小刚这种变化是符合常理的,所以才是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也是值得思考的。毕竟电影虽是资本的儿子,但也可以具有独立性。最大问题在于电影消费者是什么?以年轻人为主,今天中国年轻人很特殊,处于中美对抗大背景下,加上我们发展来到深水区生活压力大。
虽然年轻人成天吐槽如何如何,但是在大的叙事,还有个体表达要求很明确。
所以,体现在宏观叙事就是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文明自信,像《战狼2》《流浪地球》那样的作品。而个体作品就是要接地气和真实,那帮老导演懂现在年轻人的接地气吗?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7年前,曾经骂观众“垃圾”,冯小刚到底是错是对
最后谈谈那么多垃圾电影就是因为垃圾观众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本身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个悖论。
2017年,要知道那时可是流量经济巅峰,之前确实是这样,不知道好坏,有演技的没演技的都有,不知道故事怎么样,不知道效果好不好,只能凭感觉去看。然而现在……“哎呀,是哥哥的剧要看”“某某某和某某在一起可甜了”就看东西不光是看作品,更多的是看脸,和炒cp吃糖,完全不注重故事,以前也不能说没有。
这几年国产影视剧好多了,在当时那是真的多,都不知道那些怎么那么火。
拍东西不光有导演还有投资方和制片人,他们要干嘛?赚钱,好不好的跟我有什么关系?一边老戏骨演技精湛但故事不好或者说效果不好,就扑街或者说不温不火那就赔,或者白折腾了。请小鲜肉不需要演技,不需要特别好的剧本,不需要特别好的特效,炒炒cp,加没必要的感情线,就大卖特卖。
冯小刚那句话不完全对,应该说“大部分人都喜欢好作品,但是现在的史珍香同学越来越多,他们让这种现象大行其道”。但大量观众又有话说了,每年从导演系毕业的不计其数,谁都想分一杯羹,网络剧,微剧,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新人们尝试着去做作品的时候,那么,是不是都冲着利、名去的,想做一部有价值,有影响的能有多少。
所以题材都在已经成功的电影上考量、延伸,然后做出已经乏味、审美疲劳的作品,好导演从来不会去分一杯羹,只会为电影产业增一杯羹,所以个人的观点是:中国电影不是垃圾太多,是创新少得可怜。
以前中国电影的特效不好也不影响观看,关键在于用在哪,剧情如何。
不代表所有观众,总结下对于好电影有哪些要求,在剧情合理的情况下,科幻高特效、古装好剧情、现代能共鸣,恶搞有新意,喜剧不失理,动作有基情,恐怖有刺激(其他的你们补充),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电影差就是差,观众垃圾这话不就是指,观众喜欢些奇怪的电影,推崇偶像从而把一些真正的好电影打死在路上了?
那请问你们那些导演请那些流量明星干啥?不就是为了票房吗?
最后,冯小刚的观点总的来说是忽略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如果固定在一个经济没有发展的情况下,那么结论是对的,消费力它将不会有增长,即没有新用户,那老用户被不同作品刺激,审美会不断提高,即越往后期用户在选择娱乐时会选择比较优质的内容。
但是随着国民观众的消费力摆在那里的增长,新用户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这部分新用户不清楚什么娱乐内容属于优质什么娱乐内容属于劣质,所以他们的消费趋向是先满足有再寻找优。
这帮中国大导演就千方百计为自己找借口,他们明明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却没有用自己富有的学识带领后面的人,还说后面的人喜欢垃圾,所以他们才做垃圾给后面的人,它们明显就是逃避了自己“先富”的责任,又享受收割来的资本,最后还嘲笑后来的人。
所以,这是吴京和郭帆能够崛起,而冯小刚自己过时了的原因。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人又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