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为什么从北大出来 中国教育培训的革新者
电影《中国合伙人》让大家重温了90年代创业的心酸历程,而其背后的真实背景故事就是俞敏洪等人创立新东方的往事。
从白手起家,到全国性的综合教育集团,新东方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触摸品质,发现未来,欢迎观看十万个品牌故事之《新东方》
新东方的故事开始于1993年。
那一年,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
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
这段往事浓缩了90年代青年人创业的艰辛与奋斗,其背后也蕴含着那一辈创业者的梦想与坚持。
从小在农村生活艰苦的俞敏洪,在恢复高考之后,树立了很明确的目标:要上最好的大学,要走出农村。
他连续考了三次大学,结果第一年、第二年都没考上。
背水一战的俞敏洪拼命学习,英语从33分、55分,考到95分,终于考进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的俞敏洪留在学校任英语老师。
几年后,很多同学都出国了。
当时,出国几乎成了成功的一标志。
出身贫寒又身无分文的俞敏洪也想通过出国来改变命运。
然而,1989年,由于美国开始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留学生的人数大幅减少。
环境变化之后,为了赚钱,俞敏洪约王强等同学在校外办班开始赚课时费。
1989年夏末,俞敏洪抱着希望到外面英语培训班当老师,每小时20元。
然而随之而来的不是幸运女神的眷顾,却是北大对英语系教师俞敏洪的处分决定,说俞敏洪私自在外授课,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处分决定连播三天,北大有线电视连播半个月。
经历过这件事的俞敏洪备受打击。
当他走进教室,学生异样的眼神告诉他,他呆不下去了。
1991年秋天,28岁的俞敏洪离开了北大。
流离失所的俞敏洪,下定决心扎进江湖,凭着北大练出来的本事,当个“个体户”。
俞敏洪去找曾经任过课的民办东方大学商量,创办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
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正式成立,只有两个人,他是头,他老婆当出纳会计。
创业初期,一穷二白,拼死拼活的宣传也不见太大效果。
俞敏洪心生一计,他在出国考试托福、GRE所有报名册上各填30个假名字,用这样的方法吸引学生信任、报名。
俞敏洪更是决定办免费讲座,为了招来学生,让利于学生。
结果这个策略十分奏效,教室满员,效果极佳。
这次成功给了俞敏洪极大的信心和希望。
“免费讲座”开创了北京民办教育的新形式,为俞敏洪的出国考试培训打开了局面。
1993年11月16日这个日子,俞敏洪就像自己女儿生日一样记得清楚。
这一天,“北京市新东方学校”在北京西北角的西三旗一间平房里诞生了。
在只有10平方米漏风的违章建筑办公室里,新东方外语培训机构开始了充满艰难的发展历程。
但是俞敏洪当时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更快更多地赚钱,圆自己的留学梦。
创业的路当然很难,有早期的“遭到竞争对手刀子捅人事件”,还有遭遇美国对外考试中的麻烦事。
俞敏洪凭着天生的能言善辩和乐观心态,总是能够化险为夷。
经过这样的摸爬滚打,俞敏洪从一介书生成长为能打理方方面面的 “校长”。
到1994年时,俞敏洪已经挣够了学费,可以追随徐小平、王强等大学同学出国留学了。
1995年,新东方的学生已经达到一万五千人。
停下来回首,俞敏洪发现,新东方这驾马车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程。
原来一心想出国的妻子也发现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事业,开始全力支持俞敏洪。
俞敏洪终于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决定:留下来。
而俞敏洪也始终没有忘记起步时成功的秘诀——让利于学生。
新东方创业之初,出国考试培训市场已经有了30多家单位,俞敏洪通过优惠政策,很快从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此时的俞敏洪已经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教育产业的魅力。
办学校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打算。
有了稳固的后方和明确的信念,新东方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意识到新东方将是他的终身事业时,俞敏洪想到了国外的老朋友们,他需要这些人与他一起干。
1995年底,新东方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吸引国外的老朋友们回来了。
新东方全新的教育模式带来了高额的利润和全新的教育视野,这些都让俞敏洪的老同学徐小平、王强心动了。
最终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聚义”,老同学的回国加入给新东方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新东方开始形成自己的一种文化——“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不问年龄”。
比如高中都没毕业的罗永浩,也凭着真才实干站到了新东方讲台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东方蓬勃发展。
从1995年起,新东方进入快速增长期。招生人数每年递增100%以上!
几年的时间内,新东方的学生人数由1994年的3500人次,增加到2001年的25万人次。
增加约71倍!而且新东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和正在展开的相关产业体系,市场竞争半径伸展到了主要中心城市。
至此,新东方奠定了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霸主地位。
截止到2000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
经济实力与名誉为新东方聚集了人才,人才也为新东方创造了更大的名声,更多的财富,使新东方成为商业潜力无穷的超级品牌。
但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让新东方面临着管理模式的问题。
俞敏洪对个人的驾驭能力已经感到很吃力。
为了使事业健康发展,他开始寻找内部改革。
在世纪之交,俞敏洪开始了新东方从一个手工作坊向一个现代化企业转变的过程。
对俞敏洪而言,从昔日的个人管理到今天的董事会管理集体决定,变化是巨大的。
不过并不是一切都是理想化的。
企业化的过程中,新东方经历了一次次阵痛。
新东方公司化改造于2000年5月1日正式启动,历时一年半。
高层思想不统一,冲突不断。
小股东地盘没有了,人、财、物的支配权取消了,公司没有利润,股权朝不保夕,自然陷入恐慌,陷入对俞敏洪“改革”动机的怀疑,结果被理解为俞敏洪“杯酒释兵权”的一场“阴谋”;又说他搞“人民公社”,“剥夺”大家的劳动成果。
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团队面临着二次创业内部利益调整的复杂局面。
危机终于还是到来了。
2001年8月27日,王强提出辞职。
第二天,徐小平支持王强,也向董事长俞敏洪递交了辞去董事的辞呈。
此时新东方引以为傲的“三驾马车”,三驾已去其二。
8月28日晚,新东方紧急召开董事会。董事会开成了批判会。
所有矛头直指俞敏洪。
而俞敏洪提出辞去新东方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愿意用生命换回新东方。
11月,俞敏洪说服杜子华、王强留下来,并强势“削藩”,终结小股东们“回到过去”的幻想,迅速建立新的薪酬体系和组织结构,建立期权制度,在新东方真正结束了“分封割据”。
相应的,彻底打消小股东的不安全感,在利益的层面上妥协,以稳定新东方团队。
最终,王强留下了,新的制度建立了,改革成功后的新东方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2001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挂牌成立。
新东方以强大的智慧、勇气与团结避免了一场由内讧而崩溃的庸俗结局。
2006年,在美国东部时间9月7曰上午9:25,一个通过教育产业成功上市的中国范例诞生了。
俞敏洪身价立马蹿上18亿,不到一年涨到55亿!!
在新东方的发展黄金期,让“优秀的教师富起来”也是俞敏洪带给中国教育界的观念变革。
俗语中说教师叫“穷教书匠”,历史上教书匠从来都是跟“穷”字绑一块儿的,俞敏洪和新东方硬是把教书匠前边的“穷”字拿掉了,不仅拿掉了,而且还让教书匠变成了百万富翁,证明了知识的市场价值,告诉人们知识值钱,推动了社会对于教育行业的重视。
走过二十多年,如今的新东方已经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新东方的学校在全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国际高中项目部也得以成立。
俞敏洪从自己早年的痛苦中看到了所有想凭考试奋斗成功的人的痛苦,他从这些痛苦中看到了市场、看到了商机。
他教给想出国的人考试的技巧,从他们那里得到学费,共同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考试蛋糕,并且将它越做越大。
自己也从一个老师逐渐转化成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从白手起家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集团,新东方不仅让无数人的留学梦梦想成真,更是让更多人看到了教育的意义,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