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了3次才看完《周处除三害》, 才明白礼堂回头不是最绝部分(周处除三害第三害是谁)

娱乐新闻 2024-03-1887网络

电影《周处除三害》很火,用了典故,但即便如此,刚开始看的时候,仍是没有看进去,以为是盛名之下,耐着性子才看完,转折就发生在故事的后半场。

我分了3次才看完这部电影,不是电影节奏慢,而是不知何时自己的性子被磨得很着急,一点点不够快速的进展,就会让人分心,这也是时代下的通病。

幸运的是,我还是看完了。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最绝的部分在礼堂回头那一刻,当时我没有看过细节,怕剧透所以只瞄了一眼就走,后来在电影中也特意注意到这一部分。

陈桂林刚开始进入礼堂会场,他被头头说服,贡献出自己的100万,甚至把奶奶给他的手表都拱手让出来,他以为随着火焰焚毁的是自己的过去,是所有的不堪和阴暗,但谁知道这些,都被礼堂的头头私藏了。

(本文配图均源于电影截图)

如果不是因为意外——当然,很多人也会说,这或许是意外,但恰恰是这一部分,让人看到陈桂林的复杂之处,这或许也是人性的复杂之处。

他对小胖男孩的关心,是溢于言表的,他着急地将昏倒的小男孩抱去医院,以为那就是帮忙的地方,能够让男孩身体康复,谁知那一整个医院,那里的医生都与礼堂的头头联手,一切竟都是他们在布局。

即便如此,陈桂林也没有想要去伤害谁,他冲动也是善良地冲入会场,试图说服男孩的母亲带着孩子离开,可执迷不悟的女人却在犹豫中将刀对准了自己。

她以为解放了自己就能无忧虑,不用受选择之难,可她的选择也让有心人士将刀捅向陈桂林的胸口。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电影的奇诡之处,都那么近距离地捅了人,为何陈桂林后面还能无恙?但这恰恰是写实的部分,这也是我为何能继续看下去,不觉得是电影言过其实的原因。

那些捅人的人,是真的坏人吗?那些被头头吩咐将陈桂林送入地狱的帮凶,他们的恶也是从自以为是的善入手的,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何为善何为恶,所以当后来陈桂林再次回到会场,他才会“残暴”地伤害那么多人。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细节实在太值得琢磨回味了。当陈桂林射杀了头头以后,他以为一切终结了,可他才走出门口没有多久,礼堂内就唱起了圣歌。

那一刻,他或许明白了什么,我们也明白了什么。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被传播的不该存在的观念,那个取而代之的女性试图再次成为权威,她并不是坏人,但她被动成了新任的头头,这样的存在,不受法律的制裁,但一定且必定会影响伤害到更多的人。

陈桂林的回头,已经不仅仅是想要让自己出名的原因,他或许是在替曾经被骗的自己行侠仗义,或许是感受到小胖母亲去世的悲愤,他的感情被唤了回来。

其实电影播放到那一刻的时候,我甚至有些惊讶,这样的场景居然能过审,不是因为呈现出的残暴不能过审,而是在刻意残暴的表现下呈现出的背后精神,这才是更多人引得共鸣的地方。

法与理,情和心,一个好人就一定是百分百的好人,一个坏人一定是一百分的坏人吗?

那一刻的陈桂林,拿起枪的陈桂林,依然在给人选择。当他用圣杯说服礼堂的头头时,这逻辑已经满分。如果他没有走错路,在他仅存的正义感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十分的好人。

真正让我觉得绝的,不是陈桂林的回头,不是他想出名闹出的动静,也不是他与小美意外的邂逅和浪漫的情愫,这一切只是铺垫,最后的表达始终是人性。

他在船上让陈灰来,这里可以理解成是正与邪的对弈,但陈灰最后让小美去看他,主动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剃须刀,请求典狱长通融,他在门口与陈桂林两两相望,他细微的表情变化,让人感慨于演员的演技,甚至代入到一个真实的人物,一切好似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

而陈桂林显然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见到小美,两个人之间是爱情吗?我不认为这么简单,对小美而言,陈桂林是救赎,是她的恩人,小美也是陈桂林身上美的体现,这里的美不是外在形式的描绘,而是内心的那一份善念。

其实在当时,如果陈桂林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物,大可以像小美的继父那样对待她,但他偏偏问她如何选择,并且在她选择之后替她解除后顾之忧,在后面街铺上伤害的那两人,其实不在他陈桂林任务范围之内,他的所作所为,是为小美考虑。

一个真正的恶人,又何须有此善念?而最后他和医生的对话,更是升华了一整部电影,其实刚开始我看不下去,就因为搞不清楚人物关系,觉得医生太善良,善良的有些过分,又或许是故意为了剧情如此表现。

但到后来,医生的善良也有了剖析,这也是陈桂林人生的转折,她让他以为自己有绝望,她试图用绝症去劝一个罪犯回头是岸,让自己得到阴德——这个解释是真的十分合理,没有美化医生,也没有道德绑架医生,甚至呼应了她刚开始的选择。

一个足够自私的人,才会为了钱或者其他给那些不该救治的人救治,她不是因为善良,后来也不是因为善良,而是为了自己心安,才主动欺骗了他人。

当然,我对前半部分的剧情没有研读仔细,也不确定这位医生的具体性格如何,但她与陈桂林两个人最后的对话,不是电影的戏剧化表现,而是人生的魔幻体现。

因为误以为自己没有几天决定自首,因为看到其他的罪犯排在自己前面决定出手,到后来在灵堂时他也曾想改邪归正,那么谦虚甚至卑微地在他人扇他耳光时唯唯诺诺,他不是没有反逆心的人,他甚至不算一个好人。

可他没有还手,他听话,乖巧,带着一丝谄媚,他真的以为自己得到救赎了。一个坏人,也想改邪归正吗?

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讨论,是在论述圣母心不受待见,所以当人们看到陈桂林如此狠戾对付那些冥顽不灵的人时,会觉得痛快。

这是电影受众的痛点,也可以说是很多普通人的心理痛点,但这部电影不是那么简单的故事,周处是《世说新语》里的人物,因为自小父亲去世被母亲过分宠爱,所以周处的性格也比较嚣张跋扈,乡里的人都惧怕他。

后来周处意外得知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评论,决心去除让乡人害怕的猛虎蛟龙,而他自己经过改邪为正,也相当于是去除了乡人们的恐惧,由此除去的三害是周处的功绩,他也成功拜师,是为官界一股清流。

周处除三害,和电影里的陈桂林一样,都不是以暴制暴的典范,世人却常以此观点相论。改邪为正的是周处,也是陈桂林,但这部电影让人真正深思的,是里面不同的人物的表现。

礼堂的头头变好了吗?他曾经无恶不作,他后来的善也是面具,是伪装,他的恶包括他的善全都是为自己服务的,他的聪明让他差一点逃过制裁,而如果不是陈桂林,也许他后半辈子都会无忧无虑,受到那么多受众追捧崇敬。

陈桂林的出现一开始让他很害怕,可他伪装了太久,他已经熟能生巧,他的表现也说服了陈桂林,甚至让他主动交出百万存款。由此可见真正的恶并非行为上的凶残,还包括思想上的影响与动摇。

但陈桂林,一个众所周知的坏蛋,他依然在最后给予信众选择权,甚至在动手前让他们走,给他们机会好好活着,这些人如果因此害怕,他们会怀疑自己的信仰,也许以后真的有重新开始生活的能力。

而那一部分不肯离开的人,陈桂林的行为其实是在救更多的人,因为像那位唱歌的女子那样,在自己的“导师”去世后她主动且迅速地接替了对方的位置,一旦他人心里的思想不死不动摇,他们还会继续影响更多的人,自以为是的好,不是真的善,他们却不知道自己误入歧途,这才是盲从悲哀之处。

陈桂林为何回头呢?为何非要去伤害那些与自己无关之人的性命呢?他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此举或许是不想让更多的悲剧产生,他从棺材里爬出来看到小胖母亲的那一刻,他的心一定受到悸动了。

一个好人不一定是好人,坏人坏举也不一定是真的邪恶,关于是非对错的讨论,从来不像解题那般,答案只有一个。

人性复杂,人也很复杂。是不同的经历造成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造就了相反的人生际遇,但也是因为那些相遇,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结和共鸣。

陈灰主动替陈桂林找来小美,是出于他人性的关怀,是真善美的表现,是人性的高尚之处。

但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陈灰,也不是歌功颂德去赞扬这部分人群的不容易,说实话这样的赞颂实在太多太多,是大众的共鸣,根本不需要额外提醒。

可对于陈桂林的描绘,才让人看到了世界的另一番模样,如果他重活一世,你以为他还会是一个坏人,彻头彻尾的那种坏吗?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