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江湖
记者刘宗智 实习生张昊志
短剧热点燃了影视市场的躁动情绪。超高速的行业增长引发了观众对从业者的好奇:“短剧真的是流量神话吗?编剧真的能月入十万吗?行业门槛真的那么低?”面对记者的追问,编剧山月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她连连摆手,否定了这些说法。能站上行业金字塔顶端的,也只是极少数。更多从业者的初心,更接近于短剧中最常见的“穿越”设定:既来之,则安之。
12小时赶稿是常态
18点的面馆,客人并不算多。山月(化名)算来得早的那批食客,毕竟正常的上班族此时可能还在公司,即使腿脚快些,也不过刚刚踏上归途。
山月是一名自由编剧,一碗热汤面是她对自己赶稿12小时的奖励,12小时连续赶稿是山月的工作常态。“今天编辑老师还在抱怨,我交稿晚了。”“那你怎么回复的?”“我说可能周一到周四会好些。你也知道,我手上不止一个项目。”
多个项目并行,似乎是编剧们必须掌握的一种求生技能。与相对“稳定”的坐班编剧不同,自由编剧必须学会更加合理安排自己的项目线和时间节点,才能获取更多收益。山月介绍,坐班编剧基本上每个月能拿到1.5万元左右的收入,但是选题、项目都是被安排好的,“我想多挣点,多点话语权”。
“多挣点”也成为了山月踏入短剧行业的初心和动力。像山月这样,用短剧谋生,用长剧谋“爱”的编剧并不在少数。相对长剧的“为爱发电”,短剧的创作流程更简洁,回报来得更快更直接。初期“碰”项目,只需要提交包含故事大纲、人物小传和前三集剧本的策划案,如果是长期合作关系,剧本可能只需要试写个一集、半集。一般第八集和第二十集都会设置较多的付费“钩子”,因此接下来按照惯例分别会交前二十集、六十集或者八十集的剧本。如果项目进展顺利,最多一个月便可以完成整个条线的写作。
传统长剧的创作过程相对繁琐严谨。“首先要立项,项目通过后才能写大纲和人物小传,再次通过后才能继续写分集梗概,梗概过了之后才会真正进入到正式的剧本写作环节,”山月略有些无奈地抚了下碎发。
除了制作流程上的“能省则省”,短剧的薪酬也颇为可观。通常来说,项目过了会给一部分钱,前二十集完成后再给一笔钱,剩下的尾款在项目执行落地时统一结算。这样的付款方式更省心,薪酬也比较合理。传统长剧则会根据节点的不同分别付款。而且随着短剧市场的“卷”,传统长剧会用短剧的付薪比例“压榨”编剧,比如第一次只给百分之五的钱,却要求完成大纲、人物小传、前三集剧本等。“长剧在剧作精细度上要求更高,逻辑更严密,短剧就不在乎那么多了,能为观众提供爽点,也就是情绪价值就行。”
大学生勇闯短剧赛道
随着短剧的兴起,越来越多剧组入驻横店等专业影视基地,演职机会激增,有现实版“霸总”刚来横店两个月,便出演了男二号;也有在校大学生,半年出演七八部微短剧,但同时,正当很多剧组为“群演不够用”头疼时,勇闯短剧赛道的影视学院大学生们成了“香饽饽”。
相较于职业演职人员,大学生更好“养活”。与山月等专业人士不同,他们空闲时间充沛,有一定表演欲和专业创作能力,对待遇要求不高,“顶配”标准是“能开具实习证明”。来自山东某艺术院校的李同学紧跟风口,利用寒暑假时间投身短剧赛道,“我们专业安排了两门与微短剧创作相关的课程,分别是电视采访和影视编剧。正好我也很感兴趣,所以在这方面实践得比较深入。”
作为未来影视行业的专业从业者,李同学曾有过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因此短剧创作比他预期的要简单很多。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后,真正连续拍摄的时间只有三天,“其实也不是一直在拍,每天拍一点,三天左右就全部完成了,比我们计划的要快很多,整个过程也很顺利。”
除了自行创作外,李同学还尝试在不少专业的短剧剧组担任摄像。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专业短剧剧组的拍摄流程也相当简单,平时传统影视剧里对镜头语言、光影艺术的“挑剔”和“苛刻”,并不会出现在短剧拍摄现场。“短剧的整体节奏和效率都很快,一个镜头可能最多重复拍个两三次,用时不会超过两分钟。也不需要太专业的设备,正常的单反、微单,甚至是手机都可以。”
在片场,李同学也认识了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其中,表演专业的大学生居多。“短剧的片酬不错,平时赚赚零花钱,要说积累经验真的谈不上,他们都是专业学习表演或者导演的,相较于传统的跟剧组,这个技术含量不高。”
赛道火爆伴随的是投流成本居高不下,在李同学看来,“一部短剧火不火,并不完全取决于剧本或者拍摄,制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真正能让作品出圈还是要靠真金白银的投流和铺天盖地的宣发,渠道为王。”
编剧创作有个鄙视链
短剧行业从来没有被如此关注过。
2024年,短剧行业正式进入了全面爆发期。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数据显示,仅1月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规划备案便有297部,11651集,相较上月分别增加了约19%和25%,增幅较大。题材类型则以都市情感、古装类型为主,占据市场较大份额且竞争激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计划,召开了“2024新春档精品微短剧推介会”。
“8天消耗过亿”“日充值破2000万”“横店变竖店”“市场规模增长267%”“短剧概念股一路飘红”……关于微短剧,每天都有新的财富神话,一觉醒来也许自己就会变成下一个流量传奇。每集一两分钟,制作成本只有几十万的短剧,轻轻松松就能获得上亿流水。盛名之下,众多头部制作公司、金牌创作者持续入局,带来“降维打击”。导演王晶带领香港的团队在横店开机了《亿万傻王子》;周星驰与抖音达成独家精品微短剧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运营“九五二七剧场”,首部精品微短剧《金猪玉叶》第一季预计将于今年5月在抖音上线;演员张晓龙、斓曦出演了《我在大宋开酒吧》,李纯出演了《鸳鸯断》,郭晓婷、尹正出演了《超能坐班族》,徐梦洁出演短剧《大过年的,别过了》,这些作品都引发行业、观众对于明星入局微短剧的话题热议。
“拍完一部就能实现财富自由”的掘金故事似乎每日都在上演,山月却清醒地意识到,“日入10万的编剧是头部屈指可数的那几位,他们不是因为写短剧收入才这么高,写长剧照样几万一集,只写短剧的编剧不值钱。”能够在短剧市场中分到一杯羹的编剧,大多早已是传统影视长剧领域的佼佼者。对于编剧们而言,赚钱的大头在于分成,据了解,若短剧充值破500万元,编剧能获得额外分成,比例在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三不等。
尽管如此,被“潘多拉魔盒”所蛊惑的掘金者们,仍然一心做着发财梦,如同过江之鲫般涌入市场。“短剧的项目特别多,基本上没什么问题都能过,成本低所以也不会轻易砍掉,反而是长剧的项目,即使进程过半了,也是说黄就黄。”山月继续补充道。较低的准入门槛和不稳定的创作水平,也让微短剧市场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特点。
行业的狂欢反倒将从业者的理性和冷静衬托得愈发突出。长剧要求逻辑严谨,人物立体,讲究连贯流畅,需要保持较为专业的艺术水准。在“电影、横屏长剧、竖屏短剧、短视频平台段子”的“鄙视链”作用下,大部分职业编剧会选择长剧和短剧并行的创作方式,一边在长剧中打磨功底,积累作品,一边在短剧中拓展资源,获取稳定的收入。
在编剧行业的生态圈里,存在着一条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写长剧的可以向下兼容短剧,原本就写短剧的依然只能写短剧。在接洽项目时,如果制作方没有特别要求,那么大多数编剧不会主动提及自己曾有微短剧的从业经历,“会被质疑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