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寻找情感的共通点

娱乐新闻 2024-06-1984网络

刘宗智 上海报道

6月16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以“光影之路 焕新启航”为题,邀请国内外电影企业领军人物与知名电影人代表,为中国电影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谋划方向,探寻思路。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全国市场与国际合作展望”为题,邀请五位中外电影人以各自的视野和经历出发,分享他们在创作中如何平衡地域文化特色,唤起全球观众情感共鸣方面的实践和体会。

知名导演、导演、编剧、监制管虎坦言自己的出发点比较单纯,在创作过程中会尽量倾听自己心里流出来的声音,然后纯粹地去实现它。他认为,电影的交流作用,是电影很原始的功能,有时甚至不用对白,观众也能看懂。无论说什么语言,观众都能从电影、音乐、绘画这些艺术中,找到世界大同、人类共通的东西。“当你把视野打开,会发现原来电影交流还能有那么多作用,格局和见识感觉被突然打开了,这也是因为电影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多彩,它的声音元素、影像元素、身体语言都能是一个交流的平台。”

东京国际电影节节目总监市山尚三则从国际市场角度出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两年的国际市场也在经历一些改变,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去接受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作品,寻求一些新鲜的艺术元素,看一看和他们自己本国电影不同的一些影片。市山尚三表示,“我觉得对于亚洲电影,现在是个不错的机会。但对于创作者而言,并不需要在创作的当下去思考未来是否面向国际市场,你只需要真诚地表达你自己的一些艺术感受,把结果交给观众。”此外,他强调,中国商业片还需要更多的关于家庭、社会的元素,一些共通的情感和真真切切的形象。

著名导演李少红认为,电影语言本身就是国际化的语言,它不是“说”的语言,“它是一种能够代表我们心灵和世界观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共通的。”在她看来,电影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出去”,而是展现和交流对于世界的看法。“我们能够表现的就是我们自身,就是我们自己的这个时代,还有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里面没有什么刻意去寻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真诚地、有感而发地把我们看到和想到的东西用影像表达出来。”李少红导演指出,只要表达是真诚的,故事和人物足以动人,“我觉得它都会在国际性的交流中被大家认可。”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主席费尔南多·胡安·利马同样肯定了这种真诚创作的精神。他表示,如果在创作电影的时候就想着“出海”,可能就会丧失电影创作的灵魂。对于中国电影“出海”,他建议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专注思考本身,在发行和展映的时候要能够联系一些大的发行机构,成功地让影片进入到国际市场。

乌尔善导演在现场透露,《封神第一部》今年会在欧洲上映。对此,他直言“没想过”,创作的时候,“我希望为中国的观众拍一个神话史诗,来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乌尔善认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如果中国观众能够被感动,那么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观众也同样会被感动。他表示,自己不追求“走出去”这个目的,而是希望能够如实地表达现在的精神世界,如实地去面对情感生活,“然后实实在在把我想讲的故事讲出来。所以,相较之下,我更关心的是我们如何找到走出去的‘起点’。”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