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牛钟顺
在电影系列中,纪录片常常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刻内涵,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真相。方励执导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仅重现了二战时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悲剧,更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光辉。自影片上映以来,可谓好评如潮;但见观众席上,俱是唏嘘之声;有友说须带纸巾方能进入影院观影,可谓此言不虚。其豆瓣9.2的高分,自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好肯定。
《里斯本丸沉没》讲述了1942年二战时期,一艘日本押运英国战俘的货轮里斯本丸号,在从香港开往日本途中被美军潜艇击沉后,近两千战俘在日军屠杀式封锁中绝境求生,其中三百多人被中国渔民救援的故事。这段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是陌生的,但它背后的残酷与悲壮,却足以让人动容。
影片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访谈,将这段历史悲剧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里斯本丸号的沉没,不仅仅是一艘货船的灾难,更是近两千条生命的消逝。影片开头,随着沉船的影像资料缓缓展开,观众仿佛被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军战俘们被关押在狭窄船舱里,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们所具有的恐惧与绝望,通过镜头清晰地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
而更为震撼的是,当货轮沉没后,日军竟然选择封闭舱门,以让战俘们随舰沦亡。这种极端的残忍,让人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痛切的认识。影片通过多视角叙述,不仅呈现了英军战俘的苦难,还揭示了日军内部的复杂心态。黑泽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从日军的角度来看,防止战俘逃跑和让战俘活下来存在两难选择,而战争情境会选择无条件防止战俘逃跑。这种冷酷的逻辑,岂不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在绝望与黑暗中,总有一束光能够穿透云层。影片中中国舟山渔民的英勇救援,自然是这束光中最为耀眼的存在。当里斯本丸号沉没后,上百名中国渔民不顾个人安危,驾着渔船冲入现场,救下了384名英军战俘。在这里,影片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中国渔民救援时的英勇与无私。他们没有战队、没有誓师,只是默默地奔向海上战场,用简陋的渔船和渔网,与死神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的身影,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伟大。他们的行动,应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拯救,更是对战争暴行的无声抗议。这一壮举,既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与大爱,更彰显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熠熠生辉。
尤为感人的是,这些渔民在救援后并没有要求任何回报,甚至连子女后人,都少有人能讲述这段历史细节。他们觉得这是该忘就忘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救人是理所当然的。影片通过对这些渔民及其后人的访谈,将这段历史中的平民事迹一一还原,向观众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里斯本丸沉没》不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纪录片,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情感大戏。影片通过多视角叙述和生动的访谈,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生死抉择的世界。在这里,每个人都在命运的洪流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譬如,英军战俘们在绝望中的自救与互助,让观众看到了人类在生死边缘的坚韧与勇气。他们面对日军的屠杀式封锁,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奋力挣扎、相互扶持。这种生死相依的挚爱深情,让人体悟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而影片中对这些战俘及其家人的访谈,更是将这份情感推向了高潮。他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流下的每一滴泪水,都让观众悲恸不已。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美军潜艇机械师后人的访谈,展示了战争的无奈与纠缠。这些后人面对父辈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他们希望通过影片的公映,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以反思战争的残暴与无情。作为一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虚构的元素。影片通过动画复现、实地拍摄、史料剪辑等多种手法,构建了一幅立体、生动的历史画卷。如此,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亲眼目睹那段历史的残酷与悲壮。
影片中的动画复现部分尤为出色。这些动画还原了沉船的过程和战俘们的自救场景,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能够听到战俘们的心跳声,感受到他们的恐惧与绝望。如此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就使影片具有了更加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此外,影片还巧妙地融入了方励个人探寻沉船位置的过程。这一部分元叙事的运用,既增加了影片的层次感和趣味性,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导演的创作心路。方励作为一位海洋物理学家和电影制片人,他的双重身份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独特视角和专业支持。他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为影片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总之,《里斯本丸沉没》以其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其震撼人心的叙事和深情饱满的人文关怀,唤醒了观众对一段被遗忘历史的记忆。它让我们在泪水与感动中重新审视历史、感悟人性、呼唤和平。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