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第二个《只此青绿》,但会有第一个音乐剧《聊斋志异》
现在,“只此XX”已经成为了一个广被使用的指代用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成功,不言而喻。这个案例是否可以复制?
近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在接受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绝对意义上来讲,《只此青绿》不易复制,因为《千里江山图》就只有一个。但是从相对意义上,完全可以。
“包括我们现在要跟山东文投合作的音乐剧《聊斋志异》,一定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不能造出第二个《只此青绿》来,但是我们会造出第一个《聊斋志异》。”
景小勇回忆起去年请著名作家王蒙来看剧,当他汇报正在做音乐剧时,王蒙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做音乐剧要做《聊斋》啊”。“当时我就记在心里了,但各种条件还不具备。今年跟咱们山东这边聊得就很好,这个值得期待。”
景小勇认为,《只此青绿》在实践过程当中总结的经验规律可以借鉴。“抓素材最好是抓独一无二性。为什么叫‘只此’青绿?因为只有这一个,《千里江山图》、青绿这种颜料、这种画法,都是独一份的。这样我们就引申和升华到中华文化的独一份,中国审美的独一份,中华文化的特质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
而且文化创作要突破地域概念,表达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核心主题。“我想《聊斋志异》这部剧可以指向中国审美和中国文化精神下的真善美,中国人是怎么来理解真善美的。这样不论是山西人还是陕西人看了,都会觉得喜欢。这个选题具备普适性。”
有一个深刻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景小勇心中:如果没有传播,舞台创作还有什么意义?最后他得出自己的结论——传播才是舞台艺术的根本目的。
在他看来,评价一部剧目是否成功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就是“能不能演起来”。“我们是‘国家队’,排个剧,演不起来,那可不行,所以说一定要始终牢记传播是根本目标。”
不少院团长期以来只注重创作,不注重传播。“投了几百上千万,演了几场结束了,然后再也见不着了,还得花钱租地方放舞美器材。说得直白一些,就像生了一个很好的小孩,但没活下去。没有传播,前面的创作意义和价值何在?”
《只此青绿》带给景小勇的最大启示就是后期推广运营的重要性。“现在有许多欧美演出商也在向‘青绿’发出邀约,但我们希望是尽可能商业性地走出去。就因为我们这个作品有底气、有自信,一定要以文化贸易的角度走出去,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在巴黎,让当地观众来花钱买票看。”
在未来,景小勇甚至希望能在海外培养一个《只此青绿》的演出团队。“也许‘青绿’会有那么一天,就像其他国家的有些团,有好几个团在国际上演出,甚至是外国人在跳,‘青绿’是有这个可能的。”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刘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