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被低估的价值与勇气
文|卫心
走进电影院看《蛟龙行动》之前,我是带着疑惑的:为何一向擅长战争动作片的导演林超贤失手了?这部耗资6亿元的军事巨制为何反响平平?看完影片,我感到这部电影的价值被低估了。在中国迈向电影强国的新阶段,这部军事电影的诞生,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最新水平和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创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觉。
拍摄“潜水艇 深海”的勇气
《蛟龙行动》的最大价值在于题材。“潜水艇 深海”本是中国军事科技板块领先于世界的领域,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它们似乎只存在于宏大叙事的电视纪录片,或是重大节假日才开设的盛大成就展上。相形之下,好莱坞的潜水艇题材电影已有不少,但是中国人自己的潜水艇里到底是什么样?中国潜水艇如果和外国潜水艇交战,实力如何?在深海,潜水艇到底如何开战?对于这一连串问题,《蛟龙行动》给出了答案。
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灯塔研究院发布《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观众流失,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下降了20%。究其原因,《蛟龙行动》总制片人于冬表示,“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电影作品缺乏大制作、大投入,缺少让观众必须要到电影院去看的大片。”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他选择把摄影机架进深海几百米下逼仄的潜水艇里,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中国战争电影一直擅长总结再现过去的经典胜战,特别是在兵器和人数处于相对劣势下如何反败为胜,从而体现战士的顽强与坚韧,但相对缺乏一种面向未来的想象战争题材。反观好莱坞的军事题材电影,除了描述过往的战争,实际上有大量幻想未来战争的电影存在,在给观众以警示的同时还能在全球范围创造高票房,成为文化输出的一部分。这一次,《蛟龙行动》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填补了国内同类题材空白,客观地说,不论这部作品口碑如何,它都肯定会在中国战争电影史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深海的难度与挑战
总体而言,导演林超贤还是诚意满满。他开篇先用了20多分钟展开惊险刺激的海上钻井平台对战,展示了他擅长的小分队作战的场面调度能力。蛟龙小队身上背着的飞行装置也让人眼前一亮,尽管有网友吐槽这很科幻,但影片故事本身设定的背景就在未来,科幻感也无可厚非。
接下来是“科普”时间,林超贤用镜头带着观众参观了海军潜艇内部结构,每个部分用字幕表明功能。特别是他以战士“小树苗”的视角,用一个超长镜头介绍了潜艇各舱室的性能以及人员职能,包括平时难得一见的鱼雷舱、指挥舱、导弹舱、后置鱼雷舱、核反应堆舱、主机舱等等,简直让人眼花缭乱。而当“龙鲸号”进入实战,更多的军事专业名词扑面而来:跃变层、鱼雷噪声、非接触、方位073、前进3艏倾3度……影片还展示了大量高科技装备,如超导磁流体推进系统、无轴泵推技术等。这些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科技感,凸显了专业度,也让观众大开眼界,对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深海题材影视创作一直是道难题,这种难度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在技术上,深海环境对拍摄设备和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水压、光线、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拍摄效果,甚至可能损坏设备。其次,潜艇内部空间狭小,拍摄设备和人员难以展开工作,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复杂的拍摄任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深海作战的动作场面调度复杂,在狭小的空间内展现紧张刺激的战斗是非常困难的。更为重要的是,潜艇作战涉及大量专业知识,如何准确还原这些细节,不被专业观众挑刺,经得起专家检阅,同时又让普通观众能够理解,是创作团队要考虑的重点之一。第三,从市场角度看,海军题材相对空军、陆军,更难表现出壮阔激烈的战争场景,深海对抗很多时候甚至是无声的,导致这类电影既投资大又票房不确定性强,具有极大的投资风险。
但是《蛟龙行动》还是“咬着牙”上了。为了真实还原深海作战场景,影片采用了实景拍摄与虚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景拍摄、1:1模型搭建和超长镜头的运用,特别是剧组1:1打造四艘潜艇置景,从潜艇外观轮廓到内部的每一个仪表盘、每一条管道,都经过了细致雕琢,将潜艇内部空间放大,同时采用小型化拍摄设备和灵活的拍摄手法,确保了拍摄顺利进行,并成功地将观众带入深海作战的紧张氛围中。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多元素的战争表达
在视觉呈现上,导演林超贤凭借丰富的战争片拍摄经验,通过精心的场面调度和剪辑,让深海潜艇之战既有外部的声呐鱼雷战争,也有潜艇内部的偷袭、团队枪战,最后还引入了机器狗这一创新战争元素,成功地将深海作战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呈现出来。
同时,为了这部电影,演员们也需要接受专业的潜水训练,他们不仅要面对水压、黑暗和复杂装备的挑战,还要在极端环境下完成战斗和救援任务。为了保证军事知识的专业性,影片邀请了多位军事专家作为顾问,以确保每一个战术动作和军事细节的准确性。通过展示这些先进技术,影片不仅提升了视觉吸引力,还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军事科技的进步。
从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来看,排名前十的电影,基本上都是重工业生产制作的超级大片。实际上,大投入、大制作的电影一直是国家间电影竞争的利器。应该说,《蛟龙行动》在深海拍摄和潜艇题材上的创新,为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方向,为未来的同题材电影提供了宝贵经验。尽管影片在叙事上存在不足,但其在技术和视觉上的追求却难能可贵,希望未来的中国“大片”能够在技术与叙事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