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可以做什么
情感口述 2024-04-12198网络
原标题:口述
史可以做
什么
黎金飞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2日 24 版)
这几年口述
历史在中国开始有些风生水起,从最初的偏重实践开始走向理论建设。刚刚拿到的这本《口述历史在中国》是“口述历史在中国”项目的学术成果之一,该书向公众全方位展示了学界对口述历史的阶段性思考,是一本既进行理论探讨也兼顾实践总结的偏学术性的著作。
作为一门学科,口述历史还是新生事物,但实际上,这种形式古已有之。全人类的历史无一例外的都是口述史。中国古代的《尚书》是口述体,最早的诗歌集《诗经》是口述体,《论语》也是孔子的口述,而且这种传统一直都在那里。
学科建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中国口述历史的发展态势及走向,自然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相关的理论阐释仍然薄弱,实践环节也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梳理,但目前我们看到在公共领域,口述历史的身影无处不在,通过书籍、电影、纪录片、网络社交媒体对不同时段的历史进行解读的尝试层出不穷。更为专业的力量的介入,将会使中国的口述历史走得更为稳健。
书中有多处探讨了口述历史与公共史学的关系。两者都强调历史与公众的关系,都重视大众的对话性与参与性,尤其是对传统史观都有很多的反思,对非传统史料的挖掘与呈现也不遗余力。两者的努力方向也事关历史怎样被书写,个人记忆如何参与并形成社会记忆。
口述历史日益关注战争与冲突、自然灾难、犯罪问题、特殊疾病等具有敏感性和隐私性的议题,数字化技术又使得网络传播更为便捷,这些因素都导致口述历史的法律与伦理风险进一步加剧。每个人对隐私和权利范围的理解是不同的,如何保护受访者的权益?对公开的内容进行怎样的选择?作为受访者与访谈者共同的著作,如何区别学术研究和公开传播?该书也提供了一些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原则:比如应尊重受访者拒绝谈论某些话题的权利和提及某些人物时要求匿名的权利,比如最大程度降低对受访者的伤害程度;要与口述者保持联系,确保及时获取对其内容的更正或补充。出于负责的态度,相关的资料还应及时备份,异地储存,以保证安全和便于进一步开发利用。一些珍贵的录音带、录像带、纸质档案最好电子化,便于调阅,减少对原文化的损伤。尤其还要维护受访者表述的完整性,要保证做到不改变原意,不断章取义。
面向公众或带有商业性质时,应再次获得授权,并公开注明资料来源。
“口述历史在中国”项目旨在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探索中国口述历史多元化、开放性的未来之路。自2014年秋天开始,依托高校和民间机构,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相关的人物采访、学术讲座、工作坊、高校联盟、国际研习营、国际研讨会等。如今,不同背景的研究者或实践主体都在关注口述历史,比如赵月枝、钱茂伟、王小平等专家,分别带领团队开展了农民口述史、社区口述史和社群口述史的实践及研究;曹淑文和徐祖哲则以个人的力量做了家庭口述史和中国计算机口述史。这些也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一些观念比较陈旧的历史学家认为,纸质的档案、书写的历史才是比较客观的。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口述历史能为我们做什么
。口述历史所记录的人的记忆是主观的,但口述历史学家寻找的并不是记忆中的具体数字,而是讲述本身的意义。正如现代口述历史先驱、英国社会学家保罗·汤普森所说,口述历史给了孩子们或者说年轻人一个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机会。大多数人能够通过上一辈的叙述,对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倾听和理解上一代的过程中,口述历史对家庭凝聚力和社区凝聚力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抽象的、高度凝练的历史记录中,亲身去进行口述历史相关的实践和学习,能够让人们对于历史有更加切身的感悟。
任何人都希望寻找真实。真实并不一定寻找得到,但我们可以无穷地去接近真实,人类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升自己。
上一篇:2020山东事业单位卫生类招聘面试:口述实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