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实验从4毛多降到5分钱”

情感口述 2024-04-1381网络

原创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 收录于话题#口述核史45个
45
◎ 黎成康 口述 牛大力 整理
把成本从“分”“厘”算起
二〇二厂在创业发展历程中,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创业时期形成了团结协作、勇克技术关的“仓库精神”,严抓管理、厉行节约的“一厘钱”精神和以苦为乐、勇渡难关的“土豆大会餐”精神,这是二〇二厂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核工业精神在二〇二厂的具体体现。其中,“一厘钱”精神是二〇二厂干部职工早期在“工业学大庆”中创造的,二车间化验室是发扬这一精神的典型代表。
“一厘钱”精神是逐步形成的。1964年,孟庆丰担任二车间主任,二〇二厂正在进行“清仓查库”和物资核算。通过清仓核算,把资产摸清了以后就开始进行上账登记,对领入支出进行核算。那个时候的核算是比较粗糙的,只是核对一下领入多少、支出多少。而且很长时间才进行一次盘点,也只是看看用去多少,然后和材料员对一对账就完事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项工作就间断了。直到1972年再次提出“工业学大庆”恢复搞“八大员”,才又开始进行班组经济核算,每个月从材料员那里查帐。
那个时候所有的玻璃器皿和试剂都是敞开使用的,每个月仅玻璃仪器和化学试剂这两项,花费大概就得两三千块钱左右。开始正式核算单位成本,就是要核算每分析一个结果需要多少钱。1973年时,一个分析结果大概需要4毛钱,每个月需要分析的结果大概有4000多个,总共下来每个月大概需要1500多块钱。

当时我们就想,怎么样才能降低成本?我们这个费用和工艺方面的费用比起来要少得多,工艺方面节约一个蒸馏罐,就等于我们全年的费用。因为费用本身不高,所以我们意识到只有从点滴做起,把成本从“分”“厘”算起,把单位的成本降到“分”和“厘”的基础上来考虑,才能真正体现出节约成本。所以那个时候就提出说,我们要发扬“一厘钱”精神,使成本降下来。
二〇二厂原二车间化验室团队
要发扬“一厘钱”精神,搞节约,首先得需要全体同志树立主人翁意识。所以我们在“八大员”之间把材料员和核算员进行轮换制,其他像安全员,则相对固定,选了谁就是谁。只有材料员和核算员人人都可以来当一当、试一试,让大家都体会到“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的难处。然后让大家相互之间有个比较,在对物资的管理上,能够树立起每一个人的主人翁精神。
车间化验室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强化不是为核算而核算的意识,要进行成本分析,一个月的平均成本是多少,要进行分析,找到浪费的真正原因。首先从取样上分析,开始大家用的都是玻璃瓶,玻璃瓶容易打碎,造成损失。后来改用铁盒,这样就避免了一部分因容器破碎造成化学试剂损失的浪费现象。
此外大家从修旧利废入手,坏掉的仪器能用的就继续再利用。在此基础上,就是搞技术改进。一是重新建立新的分析方法,二是从试剂的等级上进行控制。试剂从质量上可以分一级、二级,当初没有考虑到成本的问题,用的都是一级试剂,有点质量过剩,如果根据产品的需要,把试剂的等级相应降低,试剂成本就能降低不少,也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就这样从一点一滴入手,到1983年的时候,每次实验从过去的4毛多
降低到5分钱左右。
“一厘钱”精神体现了勤俭节约,其实就是“主人翁”精神,是爱厂如家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要发扬这个“一厘钱” 精神。
最困难时力保一线职工收入不减
1965~1978年间,二〇二厂达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开始对核工业提出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的要求,二〇二厂生产任务开始大幅减少。1981年3月,核工业开始贯彻“保军转民”方针后,公司也开始进入了艰难而漫长的转型时期,即从科研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从以完成生产科研任务型企业向提高经济效益型企业转变。
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二〇二厂开始了二次创业,先后开发了中外合资的出租汽车公司、时装厂、饮料厂、稀土厂、饭店、纯碱厂、金属镁厂、板式家具厂、金属钙厂等民品项目。我还记得,当时由我主导开发的民品项目补硒锅,曾随包头市政府参加过列宁格勒博览会。然而,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这些民品项目存在投入不足、标准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项目大多没有做精做强,更谈不上做大,都陆续退出市场了。但不可否认,是这些民品项目支撑着二〇二厂渡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自1986年开始,二〇二厂陷入连续十几年政策性亏损的困境之中。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运作困难,个别的月份职工发不出工资或不能发全工资。由于一些民品项目的资金来自贷款,所以还贷负担沉重。在收入少、待遇低的状况下,二〇二厂干部带头,每人每月只领200元的工资,为的是力保一线职工和退休同志收入不减、保持队伍不散、精神不倒、意志不减。二〇二厂人自强不息,厂里自筹资金,坚持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为方向,先后开展了新材料基础性研究并首次在国内将这些新材料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通过技术改造,使多条科研生产线提升了技术装备能力;研究制造了多种新型燃料元件,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和企业保留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科研生产队伍。
1994年11月,中加两国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定,决定引进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1995年7月,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定点二〇二厂,以实现秦山重水堆核电站后续换料元件的国产化。以创建我国第一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厂为标志,二〇二厂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修旧利废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二〇二厂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得以充分显现。2000年4月1日,我国首座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公司奠基。2001年12月,二〇二厂经过21个月的艰苦奋战,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全面建成,全线打通,拿出“28 2”个产品,提前拿出自检合格的中国第一组重水堆核电燃料组件。2005年9月批复,在二〇二厂新建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2008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又定点在二〇二厂建设,它是全球首条具有第四代核电技术特征的工业规模的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


2008年5月6日,由二〇二厂、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八一二厂共同出资的AP1000燃料元件生产线也落户在二〇二厂。
现在二〇二厂建成的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已达5条之多,已成为国内拥有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品种最多的企业。
(黎成康,1950年出生,1971年从部队转业到二〇二厂工作,曾先后任工段党支部书记、党办秘书科长、工会宣教部长、分厂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厂教培中心副主任。)
策划:杨金凤
原标题:《口述核史| “每次实验从4毛多
降到5分钱”》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