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董明珠的新老板:“老学究”VS“新派巨鳄”,谁能胜出?
文 李曙光
编辑 成静卫
1995年是三个人的转折点。 第一个是董明珠,确切的来说这位中国独树一帜的女强人,一生中有很多可以称之为“节点”的时刻,比如1990年她咬牙下海成为销售员“董姐”,这是明晰的开始节点;2012年,朱江洪退休,董明珠在万人瞩目下全面掌舵格力,这是巅峰的节点。 但1995年“董姐”靠着前几年惊为天人的销售业绩,被破格提升成为格力经营部的经理,这是一个决定“董姐”能不能成为“格力董明珠”的节点。那时业内对于销售员本身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如果是女性要求她青春貌美,能“攻关”,攻关你就可以理解为公关、交际,其场景无外乎饮酒、善用言语取悦客户以及“其他”。男性营销员,则要求能吃能喝能忽悠,八面玲珑。
这些董小姐都不愿干,都不会,都不符合。1995年她41岁,不惑的年纪,但董小姐并非不惑,她在这个行业的工作经历并不与之匹配,满打满算不过4年。
她面临两个抉择,以前她是销售员,可以闷着头做事,现在她是部门经理,如果不能在这个管理岗位证明自己,那就证明她只是个销售员。 她还要判断,是继续坚持自己特立独行,用强势倾轧经销商,还是变得“柔软”,先臣服于行业的规则,收敛起激进,再缓慢地试探这个行业复杂的全貌。 这个抉择很重要,这一年的结果也很重要,这个岗位是一个试金石,要残酷地试探董明珠有多少底色。 打破董小姐困惑的是一部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大多数人都只听过名字,却从来没看过的电影,全剧只要记住一个场景就好:女主角卡捷琳娜痛苦不堪的时候,她的朋友柳德米拉安慰她说:“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 后来董小姐经常用“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来回答人生的各种境遇。 「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 「不记得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你最迷茫的是什么时候?」 「很多,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1995年,方风雷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站在一个试金石般的岗位上,但舞台更复杂。 中山大学毕业,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进修,且有丰富经贸工作经验的方风雷,在老领导的召唤下到中金公司任副总裁。
起初没有人会觉得这个名不见经传,外表敦厚,看起来像是一个农村壮汉的人会是一个精明的金融人才。 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麦健陆在其《同床异梦》一书中这样写道,“摩根方面和中金公司的海归银行家们曾一度看不起方风雷,认为他就是一个对金融交易和资本市场一窍不通的乡巴佬。用不了多久他们就明白其实他是精通中国商业作风的大师,而他们自己对这种作风一无所知”。 麦健陆看得很准,方风雷人如其名,行事如风雨雷电,白天一丝不苟地工作,晚上穿梭在各种宴会,谈笑间便办成了许多大事,为成立初期的中金公司扫平了重重障碍。 这样的成就,让不懂中国国情的海龟们目瞪口呆,方风雷被盛赞为中国最好的交易人,不断受到重用。 此后中金公司一系列重大交易都少不了方风雷的身影,方风雷至此开启了一个广袤至极的舞台,成就的每一件事甚至都关乎到国计民生。 1995年,这种大舞台大际遇距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还很远。 这个河南驻马店出生的年轻人,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不久,4年多前他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取了人大的国际金融专业。人大带给张磊成长和极为深厚的同学关系,后来在张磊闪烁的人生轨迹中,同学关系是重要的因素。
从人大毕业后,张磊需要面临一个抉择,是靠着已有的资源,就此工作,在可见的未来中安稳生活,还是更进一步? 但一没背景,二没钱,向前是何方?张磊只得依照常规在五矿找了份工作暂缓生计,在五矿的工作内容是跑到全国各地收铝合金、煤。 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生活中有一闪而逝的机会,只不过有的人去尝试了,有的人一笑而过。 张磊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了美国客户,接着有了出国学习的想法。经过一连串艰辛、拒绝、奋斗的剧本之后,在1998年终于进到了耶鲁。 驻马店—人大—耶鲁,这是个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范本,中国该多出现这样的故事。 但张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又跳脱出了单纯的知识范畴,比如从耶鲁毕业后,他到波士顿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应聘。面试时对方让张磊分析个案例,问某公司在某一设定区域内应该建多少家加油站。张磊反问对方,为什么需要建加油站?想想看,加油站的作用是什么?能改作它用吗,比方说,这个地段是否更适合开杂物店? 张磊被请了出去。 24年后,各自风雨翻腾,三个人站上了同一个舞台,都不可同日而语,成为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人物。 02方风雷的大风大浪
9月2日格力电器披露的消息都知道了,两个入围选手竞逐格力电器15%的股权,分别是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以及格物厚德股权投资(珠海)合伙企业与GENESIS FINANCIAL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 组成的联合体。 穿透两个候选人背景,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背后正是号称亚洲最大的一支私募股权基金高瓴资本,格物厚德股权投资背后正是看起来神秘低调实际上专做大事儿的厚朴资本。 张磊和方风雷,正是两家资本的掌舵者。 格力电器15%股权的转让总价不低于398.57亿元,能够获得入场券的注定是为数不多的巨头。
厚朴向来只做“大生意”。 2007年,在中国投资市场经营多年的方风雷与毕马威中国前任主席何潮辉,以及高盛前资深银行家王理查合作创办了厚朴基金。 这只规模为25亿美元的基金星光熠熠,高盛和淡马锡是其基石投资者,全部为世界排名前三位的机构投资者。 IDG资本的熊晓鸽曾对方风雷如此评价:“方风雷是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大货。” “做大货”,贯穿了方风雷的职业生涯。 他一直有这样的机会。 在中金时方风雷以副总裁的身份,推动了中金公司的桩桩大事。比如中国移动的前身中国电信在中美两地的上市。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电信体系和邮政体系均归邮电部统一管理。当时中国电信业正发展蓬勃。1990年,全国固定电线%,在“八五“期间,全国邮电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2109亿元,是“七五”的14倍,因此中国电信业背后是巨大的资金需求。但当时国内资金相对匮乏,想要钱唯有寻找外资,而外资进入电信业那时是个不被考虑的禁区。 因此“一个推动中国电信行业重组并在境外上市筹资”的想法渐渐在高层中形成,这个机会落到了中金头上。 经过数年筹备,1997年中国移动首次公开发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27.7亿股,融资42.2亿美元,中金是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主经办人、联席保荐人。 整个沟通过程极其复杂,如果详细记述甚至可以写成一本书,方风雷仅用了5个月便将之井井有条地搞定。
后来,2000年4月的中国石油上市,6月的中国联通上市,10月的中国石化上市,以及同在4月份上市的新浪网,都有中金的重度参与,而主力操盘手自然是方风雷。 彼时方风雷被国外资本称为中国的“ rainmaker(造雨人)”。 “rain maker”是西方金融市场的说法,多数用来赞美一些做出标杆案例的投资银行家,意指“没雨的时候能让天空下雨,在没有交易的地方能使交易发生”。 无独有偶,同样在金融圈、互联网界呼风唤雨的高瓴资本张磊后来也一度被冠以这个称号,这是后话了。 如果总结一下方风雷的投资风格,其嗅觉敏锐,资本运作与改革呼吸相通,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一定程度上踏在中国经济前进的节点上。 方风雷如此,厚朴基金的风格自然也与之相仿。 2009年1月,刚成立一年的厚朴以6.5亿美元总价从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手中购入32.4亿股中行股票;随后5月份厚朴联合中粮集团出资61亿港元入股蒙牛乳业,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当时这笔交易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最大宗交易。 这只仅仅一年的基金随即声名鹊起。彼时人们都知道,中国100亿元以上的股权投资,找厚朴就对了,也只有它能运作起来。 方风雷不仅能量大,眼光也狠。2008年金融危机下,银行业危局,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双双遭到外资银行的巨额抛售,厚朴资本却要接盘。 这种级别的资本运作,普通人做一次就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了,但方风雷一直只对这种大风浪感兴趣。 方风雷曾争议颇多,比如当年在中金时帮助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动海外上市,有言辞激烈者称,这使得中国国内投资者长时间不能分享到中国经济成长的好处。 有人甚至骂:“宁与外贼,勿与家奴?” 方在2006年接受采访时反驳道:“发展的究竟是谁?无非人家赚了点钱,大账小账要算明白。中石油在香港伦敦纽约上市的这几年,适应了国际监管水平。最好的企业都是在国际市场上杀出来的。” 这确实具有极佳的前瞻性,是经过无数厮杀磨练出来的。格力的15%股权,能搭在这个波澜壮阔的男人手上也不错。 03高瓴的价值与投机
张磊耶鲁毕业后,终究不安于美国的高薪安逸生活。上班悠闲,下班陪家人买菜、打高尔夫的生活真的很好,但压抑不住他想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念头。 人是一种贪得无厌,永远需要新鲜感的动物,这是天性。但有时候还需要艰辛的思忖和考量,以决定你要不要改变,能不能接受改变带来的后果。 2002年、2003年加入世贸后中国开始起势了,国外的华人已经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能量和势头。 “即使舒适,也不要沉寂,宁愿艰巨,也不要无趣。” 2004年,张磊带着耶鲁导师大卫.史文森的3000万美元回国创立高瓴。 5年后,高瓴的资产管理规模激增至25亿美元,到2014年底这一数字进一步变为180亿美元;2017年6月,达到300亿美元;2018年底,高瓴的规模翻倍达到了600亿美元,成为亚洲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
2018年9月19日,高瓴资本宣布高瓴基金四期募资达106亿美元,一举打破此前由KKR亚洲三期基金保持的93亿美元融资纪录,成为全亚洲单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最高募资额。 但在2010投资京东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高瓴资本,高瓴此前只是在二级市场买股票运作,一级市场鲜少踏足。 投资京东让高瓴一战成名。这个故事最经典的部分是被说了无数遍的那个桥段,穷到资金链要断的刘强东去平安国金大厦找张磊谈判,要求7500万美元的投资,张磊一拍桌子大声说道:要投就投3亿美金,否则俺就不投。 听的大强子目瞪口呆,热泪盈眶。 但这个故事最关键的部分实则应是张磊如何下定决心,坚定用巨资砸向京东,并且说服自己团队。 没有人对2010年的京东有信心,仓储没建完整,物流体验不够好,这个中国亚马逊的故事谁知道能不能成?当时市场上寻找的是下一个淘宝这样的纯平台型轻模式。 3亿美金对高瓴也是天价,援引一则数据,2010年全中国完成募资的82支基金中,74.4%的基金规模也不超过2亿美金。 但张磊还是坚信,就像当初回答加油站问题时,为什么一定要建加油站?居民需要吗?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再找一个淘宝,用户需要吗?很多事情一旦预设条件,就没有答案了,或者答案根本没有意义,那为什么还要做? 他知道贝索斯的遗憾是没机会彻底地整合供应链,亚马逊出现时,UPS已经很大了,京东有这个机会,只不过这像是一场赌博,更是看不到边际的黑洞。 一年不到,张磊赢了。 后来高瓴再解释投资京东的案例,只用一个词叫“价值投资”,这和股市的“长线投资”基本是一个感觉:这件事要做,但赢了才叫价值和长线,输了就是愚蠢和盲目。
2011年愚人节,京东宣布拿到DST等6家机构总计15亿美元投资,估值大涨至60亿美金。2014年京东上市,高瓴的3亿美金变成了39亿美金,人人都知道了这个故事和这个抉择。
以前高瓴的员工去见人要先花15分钟介绍自己,2011年后只需要说“高瓴”两个字,对方就会意识到“京东投资人”这个形象。 价值投资是高瓴一贯示于人前的形象,细数高瓴著名的投资案例,你大抵可以将这个概念与之相匹配,比如第一笔投资是投了百度在2004年12月1日的C轮,第二笔投资是2005年1月1日在战略融资轮投资腾讯。 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人人勒紧裤腰带时,高瓴大胆押注高端消费品类蓝月亮,开发洗衣液产品,在其产品初期和扩张期的亏损阶段持续投资。后来蓝月亮在高端洗衣液市场中打败国际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成为中国洗衣液的行业老大。 这些公司都极具成长性,是其价值投资的佐证,但其实所有一级市场投资的案例大概都在押注企业的未来。 高瓴抄底二级市场的事情公众所知较少,但其实极为丰富,比如2014年1-3月份建仓洋河股份,2015年3月份开始减持,挣了11亿元;2014年3月底之前买入青岛啤酒4个多亿,2015年第一季度清仓,从进出来看,高瓴没有赚钱也没有亏钱,但亏了时间成本。 此外,高瓴在2015年的10月份-12月份狂买美的,随后又建仓格力。据格力电器2019年半年报,高瓴资本持有格力电器4340万股,持股比为0.72%,是第8大股东。高瓴资本同样也持有美的集团6183万股,持股比例为0.89%,同为第8大股东。 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都带有一定赌的性质,张磊曾在酒桌上豪情指出:“第一,人生苦短,要搞就搞大的;第二,搞大了就要搞成永恒的;第三,永恒是不可能的,再牛也要不断创新;第四,早死早超生,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自我毁灭再超生。” 很好的宣誓,不知道此番看中格力,是长线的价值投资还是二级市场的短暂运作。 与方风雷真正的大气魄,大动作相比,张磊实则更依赖于眼光和方法论。前者像一个实力卓绝的将军,大开大合,把握时代的命脉;后者像一个军师,靠着丰富的认知用兵如神,眼光毒辣,善于在复杂的角落里寻到机会。 “中国电器行业早年被外资欺负,后来被渠道欺负,现在又被互联网欺负”,董小姐知道格力走到这一步有多不容易。
格力和董小姐需要判断,是需要力拔山兮的霸王还是用兵如神的智者来助其走出多元化困境,开启格力下一个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