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道丨寻找数字生产力 百信银行求解“大中台”建设
腾讯新闻《一线》 作者 邬川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衔枚疾进,银行业的护城河正在重建:从网点、规模、人员密集驱动,转向数字化驱动。技术带来的体验、流程、效率和组织变革,正重塑银行业。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驾驭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公司凭借技术和生态圈优势,对银行的获客渠道、业务拓展和利润增长都形成了巨大冲击。
同时,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不仅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小微、对公等业务上的竞争也日渐升级。
传统银行需要寻找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而银行与科技公司的结合体又将如何提升数字驱动的生产力?
作为国内第一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在股东中信银行与百度的支持下,正通过“大中台”建设等组织变革,提升对前台的反应,以技术能力为金融业务赋能。
反映在财务表现上,中信银行2018年中期业绩报告曾披露,截至2018年6月末,百信银行客户近400万户,资产总额213.04亿元。
一年过后,中信银行2019年中报显示,百信银行总资产442亿元,净资产33亿元,总负债409亿元,贷款余额362亿元,其中小微属性贷款余额101亿元。用户总数突破2,188万户,实现营业净收入13.59亿元,净利润0.55亿元。
相比去年同期,百信银行的总资产同比增长107.47%,用户总数同比增长约4.5倍。
数字化驱动中台建设
2018年,百信银行实现为400多万个人用户和58万小微企业主在线亿元普惠贷款。
横向来看,A股上市银行中,不少贷款余额万亿左右的银行,历史累计服务的客户数尚不足这一水平。
其中不少中小银行采用IPC或信贷工厂模式开展小微信贷,但受限于这类模式本身的地域、成本限制,当年积累的贷款规模也仅与百信银行一年内达到的规模相当。
百信银行从诞生开始,就走上了与传统模式驱动不一样的路径。百信银行副首席战略官陈龙强认为,百信银行一开始就利用数据中台来挖掘生产力。
从最终呈现的结果看,2019年5月底,百信银行采用智能定价,价格相比主流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幅度下降30—50%左右,笔均放款不到1万元,户均3.68万元,平均用信周期75天。
这样小额、分散、快速的放款是如何实现的?
和传统银行依赖线下获客不同,百信银行的战略出发点是将场景作为核心抓手。
“我们天然没有网点,因此要找到相对高频的场景。”比如电商、出行和信息流消费。陈龙强会优先考虑和股东生态的场景融合,比如和爱奇艺的内容生态合作。
在不断拓展场景和信息流的过程当中,百信银行逐渐在业务中探索出一种“B+B2C”的商业模式,即共创产品、联合风控、联合运营。
但即使没有完全照搬百信银行这一模式,实际运行中采取联合运营的新兴持牌机构并不在少数,普惠金融领域也已不再是蓝海,加之诸多互联网巨头入局企图分得蛋糕。在这样的环境中,百信的优势是什么?
在陈龙强看来,一方面百信银行的基因,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数字化驱动的方向,这个先发优势使得百信银行离用户更近,更懂用户和运营以及产品的创设。
另一方面,百信银行作为全国性银行,也收益与牌照带来的影响。在这一领域中,有不少参与者是以民营银行、城商行等身份参与竞争的,牌照的地域限制也同时限制了这类机构的商业模型和风险策略。
虽然传统银行普遍都看到了数字化、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和无限可能,但因路径和组织等原因,其中仍然存在数字壁垒。
一些银行业人士指出,在一些即使十年前就建立了数据仓库的银行中,个金、资管、对公等诸多条线中,结构化数据的隔阂仍然存在,非结构化数据的壁垒更多。
但初生的百信银行内部不存在数字壁垒,这使得统一的中台等组织变革成为可能。
不过陈龙强预测,技术本身存在周期性。“留给我们的最多也只有三年时间窗口。”传统银行会奋力居上。
“活的技术就是护城河”
作为百信银行副首席信息官于浩瀚正试图将陈龙强提到的窗口时间停留得更长一些。
数字化驱动意味着快速形成产品和服务,而快速形成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大中台”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中台分为技术、业务和数据中台,不同发展阶段,侧重不同。
对于银行业,用户数据是仅次于贷款的宝贵资产,实现数据的资产化才能实现数据驱动业务。
在于浩瀚看来,数据中台的建设核心是优先解决在线数据。
“促使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保证数据快速入仓。”针对不同业务快速提供数据。数据价值本身有着强时效性,“只存在于客户在线的那十几秒,一旦离线,数据价值就变低了。”因此在线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萃取变得至关重要。
作为从工商银行IT部门出身的技术高管,他认为技术可以让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让决策、审批时间得到大幅缩短,归结起来就是让效率大幅提升。
他预计,在成本上,未来百信银行的IT户均成本要从5元要降到2元,成本降幅超过100%。
另一方面,新兴的技术也极大的改变了银行利用金融科技的版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有效性和实用性都出现了极大的提高。
“到2020年,50%以上的科技投入会在AI和数据上。”前不久,百信银行的AI团队入围了《2020 Gartner Eye on Innovation Awards》,是一项针对全球金融科技创新的评选,与微众银行一道成为了唯二入围的互联网银行。
张真负责百信的AI团队,他认为目前金融业务对于AI的需求发生了不小变化:
传统是面向需求的交付,比如反欺诈、智能客服这些领域,需要庞大的数据库,而现在则是小数据驱动,面向真实场景的交付。
“比如说反欺诈,一百万笔交易中有10条欺诈数据。”用小数据解决模型有效性的问题,减少迭代周期。
AI也极大地提高了内部效率,开发者并不需要关心AI的技术细节。“我们把AI封装成各种能力包,这些模型自动组装。”一次开发就能实现多终端发布,减少了对端口的适配成本。张真表示。
但回过头来说,在金融市场上,新技术本身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本身。比如AI技术中,深度学习算法如今广为使用,各类决策模型、生物识别等技术和功能模块在技术领域也随处可见。
正如陈龙强所说,技术本身存在周期性。
从基于数据、计算的能力到获得良好的结果之间,既需要对场景和金融本质的理解,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模型,迭代算法,在生产环境中不断试错,在这种环境下,技术是“活的”。
积累这种能力的过程,是数字驱动到数字生产力的演变,也可以归结为不断“踩坑”的过程。对百信银行而言,2019年中期盈利,就是这种能力的自然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