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怒江古炭河村有了“新吃法”

财经新闻 2023-12-23196网络

  “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部署乡村振兴工作,提出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这是乡村振兴示范点,也是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农民人均总收入超过2万元。

  当中国农业大学的智力资源与中国交通建设的资金结合,深处高黎贡山腹地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乡古炭河自然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并努力在曾经的“三区三州”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实验示范。

  2023年初冬,云南网记者走进古炭河村,探寻古炭河村的蝶变之路,经历了一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美妙旅程。

  从前看山是山——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古炭河自然村位于怒江峡谷旁、高黎贡山内、三江腹地边,曾经是一个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山村,祖祖辈辈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兜兜转转。

  “以前都是种点苞谷,产量低、收入也低。”古炭河乡村文旅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余昌说道,曾经的古炭河主要产业就是种些庄稼、养些牲畜,201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仅2400元。

  怒江州是曾经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也是云南典型的山区州和林业资源大州,祖祖辈辈守着的“一亩三分地”,其实“劣势”变为“优势”就在“一念之间”。于是,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鼓擂起,怒江州开始重新审视这里的山和水,重点瞄准古炭河,因为打心眼笃信这必然不是“穷山恶水”,而是前途无限的“青山绿水”。

  “我们村开始种起了核桃树和草果”,李余昌指着不远处的那片核桃说,在因地制宜的科学观念下,当地很快就走出了世世代代贫困的泥淖,核桃和草果比之前种苞谷的收入高得多,它们不仅是脱贫“利器”,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保驾护航”。

  古炭河小组村民邓伯荣一家共种植了30亩草果、20亩核桃,每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我们老百姓增加了收入,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腰包鼓了、环境美了,村民才会更乐。

  而今,走进古炭河村,给人以不断的新奇感和冲击力:除了令人踏实的核桃和草果外,还有用废弃猪圈改造成的猪舍咖啡厅,高山峡谷间的小粒咖啡别有一番风味;以前闻之皱眉、难以下脚的旱厕,经过升级改造后成了新地标,还有人专门“打卡”;至于雨天一脚泥的土路则早已不见踪影,摇身一变成为青石板小路,让人感觉仿佛闯入了江南水乡……

  如今看山不是山——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曾经让古炭河发展备受困扰的“绊脚石”,成了艳羡的“奠基石”。因地制宜地挖掘“山”和“水”的潜力,当地百姓的主观能动性被深度激发。

  2021年3月,怒江州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农旅融合新业态创建、村集体经济提升和管理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培育等实验内容,开展乡村振兴实验示范,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和山区农民增收新模式。

  2022年10月15日,在中交集团的帮扶资金支持下,历时1年8个月,“古炭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验示范村”正式建成并对外开业,建设了包含灌溉水渠、稻田、鱼塘、荷塘、四季果园等要素的田园综合体,同时嵌入精品乡村酒店、特色餐厅、咖啡厅、妇女工坊等新业态,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民宿有12间客房,这两天已经全部订满了。”李余昌笑着打开一间点缀于山野间的乡村酒店客房门,窗明几净的客房内,标准整洁的床铺和其他设施一应俱全,客房外则是满目苍翠、流水潺潺的静谧景象,人与山水为邻,和花鸟为伴,现代化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

  虽然已是初冬时节,古炭河村依然暖阳高照,这里常年平均气温16.9度,适宜的自然条件加上酒店设施的满足,吸引了不少游客携老挈幼前来游玩。

  “每天都有人来,特别是周末,游客来得更多了。”李余昌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炭河的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河水,但今天的“吃法”却大不同,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未来看山还是山——古炭河的“新吃法”值得推广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但时代之变、观念之变、视野之变、交通之变,让古炭河村大有作为,路越走越宽。

  立足区位、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依托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资金和学科优势,古炭河将城市动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探索农民增收机制,创新收益分享模式,让农民成为收益主体更是重中之重。

  古炭河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所有业态都交由村集体经济“古炭河乡村文旅专业合作社”管理,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小型田园综合体,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合作社入社农户78户,由村民自主运营管理,负责人李余昌也被大家称为“乡村CEO”,合作社成为怒江州第一个自然村域的集体经济形式专业合作社,覆盖了90%的农户。

  最关键的是,古炭河建立了一整套乡村资产增值业态运营,村集体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公益金、村集体、农户、可持续发展基金按1:1:6:2比例分配利益,农民人均总收入超过2万元,让村民们拥有了“稳稳的幸福”。

  “我们将通过示范建设持续打造乡村旅游‘金字招牌’,以古炭河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多个村民小组积极加入,带领各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共创幸福生活。”李余昌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搞起了农家乐、特色种植养殖,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

  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古炭河村每天有2000多名游客进山,或观鸟、赏蝶、看猴,或沿河徒步、下田捉鱼、采摘水果……这里俨然成为了怒江旅游新景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这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中之重的内容,这幅“可感可及”的“三农”新蓝图更是怒江古炭河村全力擘画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源泉和奋斗目标。

  而今,一幅独属于古炭河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画卷正徐徐展开……

  云南网记者 杨萍

  

上一篇:北京69家企业签约吸纳老兵就业 下一篇:没有了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