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发展 携手图强——山东加快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
一条黄河串起沿岸九省(区)。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山东港口众多、海铁联运路网发达,区位优势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区联动创新,建设好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精心打造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努力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山东正努力充分发挥沿海开放优势,加快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有效促进黄河流域各省区物流降本增效,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速互联互通 形成陆海统筹对外开放新格局
济南市郊,黄河奔流直下,济郑高铁长清黄河特大桥横跨两岸,一列列“复兴号”列车从桥上飞驰而过。2023年12月,山东、河南两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实现高铁直连后,由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一字型”东西向大通道就此打通。
“济郑高铁开通后,沿黄省份前来洽谈的客户明显增多。”山东力得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路峰说,过几天,他还要坐高铁去郑州、西安等地拜访客户。
距离向西开行的济郑高铁百公里外,长江以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梁山港一派繁忙,货物在此乘船南下,最远可达重庆万州、四川宜宾等地。
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东华说,山东地处黄河入海之滨,北临京津冀、南连长三角,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连接多个区域协同发展的桥梁纽带。
记者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近年来,通过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发挥上合示范区平台优势、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织密中欧班列线路等方式,山东加速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持续推动形成陆海统筹、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基础设施加速互联互通,正引领黄河流域省份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合作和开放。据济南海关统计,去年黄河流域9省区进出口值突破5万亿元。
“以港口服务运输为例,2023年,河南地区80%集装箱进出口业务在山东港口完成。”山东省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说,今年一季度,山东港口在河南完成海铁联运操作箱的数量是2.85万标箱,同比增长46.91%。
陆海联动、多向并进的沿黄达海大通道建设,在为沿黄流域各大城市塑造开放新格局提供物理保障的同时,也成为确保企业生产、能源保供的重要通道。
从空中俯瞰山东港口日照港,瓦日铁路、新菏兖日铁路、日濮洛输油管道,如一条条能源“动脉”,在此汇聚。
每天,来自山西、陕西等沿黄省份的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在日照港装船后,运至东南沿海各大电厂、炼钢厂及重点企业。“日照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沿海港口,依托海铁联运,提高了沿黄内陆城市货物出口效率。”山焦销售日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胜说。
“互联互通意味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畅通。”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福一认为,各条物流通道的建设,对推动生产要素顺畅流通,以及各地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有极大促进作用。
区域融合发展 通道释放“黄金效应”
依托港口众多、航线密集、中欧班列辐射区域广等优势,山东在国际贸易上能够东连日韩、西接欧亚。
走进位于山东青岛的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中亚地区的农产品、棉纱由此进入中国,国产的家电、汽车则一路西行,出口至中亚。随着中欧班列往来两地,上合示范区已成为各地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进行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园区内已常态化开行22条国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成员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4个城市。近年来,依靠通道优势,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将货物发至上合示范区,在此集结后驶向国外。”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产业发展一部部长臧元奇说,上合示范区建设五年来,海关共监管上合示范区到发中欧班列2765列,年均增长率约35%。进出口集装箱22.7万标箱,运送货物总重超190万吨。
“紧邻日韩的地理优势,让山东成为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山东高速齐鲁号欧亚班列运营有限公司市场运营部经理张宜亮说,通过海铁联运方式,山东中欧班列把运营线路起点延伸到日本、韩国,日韩的货物经海运到达青岛港,随后搭乘中欧班列运往中亚地区,目前这一海铁联运服务已实现班期化、常态化运营。
“钢铁驼队”翻越山河向西行,山东各沿海港口也在紧张作业,让更多货物向东乘船“出海”。近日,来自长沙、郑州、西安等方向的1500辆新能源汽车陆续抵达山东港口烟台港蓬莱港区,装船后驶向巴西。今年1至4月,烟台港完成商品车运量22.7万辆,同比增长25.4%。
为让山东构建的沿黄陆海大通道辐射范围进一步拓展、延伸,将通道释放的“黄金效应”进一步扩大,负责山东省内沿海港口运营的山东港口集团,在国内重要物流枢纽城市积极规划建设内陆港,将出海口搬至沿黄内陆城市的“家门口”。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董事长王玮介绍,山东港口集团累计布局建设内陆港50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100条。
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毛新华说,港口面向世界各大洲、中欧班列连接中亚及欧洲腹地、内河航运联通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山东构建的多条沿黄陆海大通道,有效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逐渐发挥出物流高效、贸易便利、融合加速的多重经济效益。
物流降本增效 持续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在加速通道建设的同时,山东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力争提升物流时效、降低运输成本,让沿黄陆海大通道更加畅行无阻。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满载货物的巨轮缓缓停靠在无人值守的码头。码头上,自动化桥吊巍然屹立,自动导引车往来穿梭,自动化轨道吊快速运转,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轻巧抓起、精准堆码。
“自动化码头通过指令来驱动作业,不需要人在现场,比传统码头节省70%的人员配置。”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副经理王吉升说,自动化装卸,缩短了船舶在码头的作业时间,为整个货运物流运输节省了时间成本。
临沂现代物流城国际陆港片区山东顺和国际智慧物流园里,货车往来穿梭,装卸作业正忙。数辆满载轮胎的10米长货车有序驶入园区,稳稳停入仓位。操作员站在高台上,按照不同规格和尺寸快速卸货、分拣,再经由平板车运至对应备位,准备运往宁夏银川、陕西西安等地。
“这个新投入使用的物流园区实现了车货分离,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未来,园区还将通过智能三维建模配合可视化系统,输出最优配载方案,作业效率会进一步提高。”山东顺和集团党委书记赵玉玺说。
新技术不断投入使用,运输服务也在持续优化。前不久,130个装有产自山西焦炭的铁路35吨宽体箱从山东港口日照港装船起运,到达厦门港卸船后,经铁路短途倒运至福建三宝钢铁,整个过程不开箱、不换箱。
“这种‘一箱制’物流模式,实现了一次商检、一次委托,降低了综合物流成本,工厂卸货后可在就近铁路站点还箱,满足了我们‘一箱直达’的需求。”三宝钢铁驻港负责人说,“一箱制”较传统运输方式可节省近6小时运输时间,减少3%货损货差。
山东省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来逢波说,通过提高运输时效、降低物流成本,山东沿黄陆海大通道服务沿线城市货物运输的功能更强,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运行效率。
(新华社济南5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