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改革地标新图景

财经新闻 2024-07-16181网络

  本报记者王永前 杨金志 杨有宗 胡洁菲

  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在上海,一批改革地标极具首创价值和标志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新区,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强劲号角,30多年来,浦东日新月异,未来不可限量;进入新时代,2013年9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横空出世,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也在随后设立,自贸试验区成为中国深化改革的一个强有力抓手;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中国首个跨省域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随即开展一系列制度创新,成为中国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路先锋……

  一处处改革地标、一张张发展名片、一个个生动故事串联起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为世界观察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绝佳窗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的大潮澎湃涌动,改革地标呈现着生机勃勃的新图景。

  最前沿,做时代的“弄潮儿”

  仲夏时节,夜幕降临,黄浦江畔,流光溢彩。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建筑高耸入云,描绘出壮美的天际线。陆家嘴金融城与百年外滩交相辉映,共同见证浦东的改革变迁和上海的发展历程。

  就在30多年前,陆家嘴还有一条弄堂狭小、电线杂乱的“烂泥渡路”。一首民谣这样唱:“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路边有个烂泥渡镇,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

  今年80岁的“老浦东”陈六超告诉记者,烂泥渡路也曾是一代人的“闹市区”,让人想不到的是,“不到40年的时间,浦东、陆家嘴竟能发展成今天这般模样。”

  回望199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大潮涌动,党中央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决策,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的重大信号。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

  从“烂泥漫流”到“财富奔涌”,经过30多年发展,陆家嘴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丰富、金融机构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浦东新区经济总量也由1990年的60.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6715.15亿元,人均GDP达28.9万元。

  今年6月19日开幕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正式启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评价说,该中心的设立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深入地理解成员国的观点,并促进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喊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时代强音。

  改革释放出强大的内生动力,让上海从沉重的基础设施欠账和历史包袱中成功突围。

  站在国内国际大局、立足历史的经纬线,人们不难发现,每到发展的关键时刻,深化改革都会成为上海持续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201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国家试验”就此启航。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聚焦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充分放大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和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效应。

  10多年光景倏忽而过,首创“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设全国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设立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诞生了若干个“全国第一”,在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

  “10年时间,‘负面清单’经过七次瘦身,条文数越少开放度越大。这在为外商提供更多投资机会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说。

  进一步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乘着中央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2019年11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

  全国首部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出炉,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设立,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5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成立4年多以来,瞄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示范区以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为“双轮”驱动,正让过去这片沪苏浙交界的省际薄弱区域展现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面貌。

  “历史上,示范区就以其优良的生态基底和便利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繁荣的江南水乡。后来,受行政划分等影响,其一度成为区域发展的‘三不管’地带。”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说,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又为其开辟出一个崭新的、面向未来的、充满想象的改革空间。

  一隅可观全域。从2413平方公里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到35.8万平方公里的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合力和动能持续增强。2023年,三省一市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

  岁月更替,改革精神一脉相承,上海始终站在改革最前沿。

  新动能,时不我待

  今年5月,在上海东南的沿海滩涂上,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开工,成为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建设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临港新片区高端制造业再添一张“金名片”。特斯拉公司高级副总裁朱晓彤说:“对特斯拉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特斯拉新的储能工厂距离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仅一街之隔。“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上海超级工厂如今年产能已突破95万辆,成为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

  聚焦改革地标,可以强烈感知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新动能。

  ——瞄准“硬核”,集聚先进产业集群。

  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今年有望突破200亿元产值,同时牵头上海全市宽禁带半导体发展,抢抓下一个集成电路风口;华东师范大学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今年6月18日正式开业,助力临港打造中国软件名城……

  一批“硬核”企业在临港新片区集聚。美敦力迈铵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培涛表示,临港新片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拥有善作善成的产业和人才政策、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这些都成为美敦力选择扎根临港的重要考量。

  以先进制造业为根本支撑,临港新片区初步构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汽车等八大前沿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效益初步显现,社会经济发展逐年攀升。

  “临港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2023年产值近3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值突破千亿元,目前已集聚特斯拉、宁德时代、中芯国际、商飞、上汽等龙头企业。”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唐浩说。

  作为上海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临港新片区八大前沿产业聚链成势、集群发展。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新片区设立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引进海内外人才8万多人。

  ——紧盯前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3475亿元,这一数字既彰显了示范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强劲实力,也体现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行走在夏日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满眼皆是绿意。在位于示范区青浦片区的金泽镇北横港附近,水鸟翩飞,绿荫如画,从北横港向北望去,备受瞩目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已拔地而起。

  不久后,这座总投资超百亿元、占地2400多亩的园区将成为华为全球最大研发中心,并于首期迎来3万多名研发人员。

  作为“长三角数字干线”上的重要龙头企业,华为正推动区域产业协同迈向纵深。除了在青浦区落地全球研发中心、上海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华为还在江苏苏州吴江区成立华为(吴江)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在浙江嘉善县打造智能智造灯塔工厂标杆,建设“中软国际长三角新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点燃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抢抓机遇,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

  “身高185厘米,体重82公斤,全身多达43个主动自由度,最大关节峰值扭矩400牛米……”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近日发布并开源,这成为国内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公版机产品。

  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先进科技,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抢抓行业新机遇,今年5月,由工信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授牌成立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浦东将持续加大创新资源、智能算力、应用场景和优质空间供给。”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李慧表示,浦东新区将进一步做强核心资源支撑,筑牢先导产业发展的基石底座。

  最新公布的《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浦东新区有28家独角兽企业入围,其中14家是新晋独角兽。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全球最大江海联运型LNG(液化天然气)船、中国首艘全球最大型2.4万TEU(标箱)集装箱船建成交付……一批重磅创新成果从浦东走向世界。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CAR-T细胞疗法是全球最新的肿瘤治疗手段。落户于浦东新区的药明巨诺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领域的细胞治疗公司,其不仅关注国内患者的临床需求,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CAR-T产品首先需要获得境外患者的免疫细胞,且必须在36小时、极限不超过44小时之内送到中国的工厂制备,然后再将产品用液氮罐跨境航空运输给境外患者,如何在特定时效内、特定运输条件下开展出入境双向管理的创新,在此之前没有案例和经验可借鉴,这给企业和监管部门都带来了新挑战。”药明巨诺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部负责人孙静说。

  发展必然带来新问题,新问题往往推动形成新机制。浦东新区探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CAR-T细胞治疗商业化产品所需的跨境实操方案和流程。“围绕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多个部门在36小时内完成一场‘接力赛’,既实现了产品液氮罐跨境航空运输,又让产品免于X光检查,保障了药品的质量。”孙静说,“基于此,我们对开发海外市场充满信心。”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创新无止境,改革永远在路上。

  ——强化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

  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正式发布。方案提出23条改革举措,将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自主权。

  以“生物医药区级高级职称评审试点”为例,浦东新区在生物医药专业开展建立高级职称参评“直通车”,允许非公领域中在岗专业技术人员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挖掘了一批“专业背景优、从业业绩强”的生物医药领域优秀人才。

  “高级职称评审改革对民营企业来说,不仅提升了企业人才个人职业的荣誉感、成就感,也让企业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更大动力。”上海杰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洪兵说。

  据了解,自“生物医药区级高级职称评审试点”落地以来,浦东新区已有139人获评高级职称,其中外籍人才2名。接下来,浦东新区还将结合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高级职称评审专业,助力区域内产业集群建设。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表示,浦东将持续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支撑上海和浦东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继续勇闯改革“深水区”。

  来自浙江嘉善县的王先生,因工作原因要在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新设立一家货运个体工商户。得益于长三角跨省通办改革领域不断拓宽、深度不断加深,他不需要前往吴江区的多个部门,只需要在嘉善政务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受理窗口递交一次材料,即可当场领取吴江区的营业执照和交通运输许可证。

  “示范区内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不受办事清单限制,只要属地权限范围内的事项都可以受理。通过升级‘通办通取’,示范区内办事基本实现‘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部副部长沈文化说。

  制度红利不断释放、民生获得感不断增强的背后,是积极打破底层数据流通障碍。目前,瞄准跨省域数据流动机制不畅、标准不衔接、格式不统一等问题,示范区已建立公共数据共享机制,为区域生态保护“一把尺”、规划设计“一张图”、项目建设“一个库”等提供重要支撑。

  统计显示,示范区内已实现了法人、信用、交通、环保等28类、321项公共数据资源的共享互联。近两年来,累计支持跨域数据接口调用540.3万次,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跨主体的数据安全共享1530.2亿条。

  “一体化发展没有‘低垂的果实’。”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卢刚说,示范区的工作没有模板可供参考,无异于在“无人区”里闯新路。下一步,示范区还将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迈进,为长三角全域乃至全国“探路”。

  ——加大压力测试,建立“开放型制度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来临,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需求日益旺盛,临港新片区一直在探索对数据跨境流动进行规范管理。目前,在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公募基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已对外发布。

  “通过场景化的方式,明确了不同场景下哪些数据字段可以跨境流动,解决了企业对于数据出境的困惑,为企业在汽车数据跨境流通实操和落地层面,提供了清晰合规路径。”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尹丹说。

  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表示,临港新片区将进一步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重点在跨境数据、跨境金融、增值电信、高能级航运等领域,开展更大力度的开放压力测试。

  登上洋山港中控塔楼,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整齐排列,绵延天际;驻足上海中心大厦119层观光层,浦东改革发展成就尽收眼底;站在元荡湖畔极目远眺,碧波荡漾,水天一色……

  坚定信心、奋力一跳,从改革地标放眼上海,一幅更为宏大的改革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参与采写:于帅帅 王默玲)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