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医"靠 多地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当前,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已经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推开。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有2171个县区开展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记者日前在贵州习水、安徽濉溪、山东寿光三地深入探访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情况,了解当地如何让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触手可及”,方便群众看上病、看好病,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习水:
建立医共体“2 5 N”新模式
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题
习水县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地处川黔渝三地交界处,多山且地形复杂,地域广、人口多、医疗机构分散,山区群众就医常有不便。
习水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峰表示,多年来,习水县着力提升医疗整体服务能力,努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形成整合型、连续性的医疗服务格局。
自2019年起,习水县在深入学习福建三明“1 N”医改模式的基础上拓展形成“2 5 N”新模式。“2”为2个重点医院即习水县人民医院和习水县中医医院,“5”为5个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N”为一般乡镇卫生院、延伸服务点和村卫生室。同时,习水县还打造“五下沉”机制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百姓基层就诊率和信任度。
“2022年,习水县进入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名单后,我们进一步探索通过‘五级体系’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在山区人口大县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刘峰说。
习水县在 “2 5 N”的模式之上,探索建立了“县级公立医院 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 一般乡镇卫生院 延伸服务点 村卫生室”的县域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刘峰表示,县域“五级体系”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架构,在全县层面上解决要素资源配置。2022年以来,习水在全县医疗系统积极推动编制、薪酬制度、职称评聘、人才引育与培养以及医保支付方式的五项改革,从而有效支撑了“五级体系”的建设。
习水县中医医院是“2 5 N”模式中的两大重点医院之一。习水县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健告诉记者,通过四年对中医医院土城分院的紧密帮扶,分院已摆脱困境,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破题谋发展的新路。
“2020年土城分院的业务收入是720万元,到2023年就已增加至1860万元。业务收入的增加直接带来了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提高,现在土城分院已经能够开展很多新的外科手术。”王健介绍说,土城分院门诊量从以前一天五六十人次提升到现在的180人次左右,老百姓对医院的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习水县中医医院土城分院常务副院长袁江玉的感触颇深:“在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中,我认为提升最明显的是对于技术领域的帮扶。比如腹腔镜手术之前必须在县级以上医院才能开展,但在医共体建设的推动下,从2021年开始我们医院已经能够独立开展这一手术,技术进步非常快。”
在调研中,基层干部职工也反映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持续探索改革。如习水县医疗领域编制人数与人才引进数量均有所增长,但距离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仍有不足;延伸服务点深受老百姓欢迎,但人力资源下沉尚未形成固定编制等。
对于未来如何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刘峰说:“我们要积极落实国家的政策要求,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进行转变,加大对基层的投入,进一步解决信息化平台‘各自为战’等问题。”
濉溪:
激活县镇村三级服务网
形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县域内大部分为平原区。2021年8月,濉溪县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首批8个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之一,就此正式开启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新篇章。
濉溪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伯广宝介绍,一是濉溪县建立了全面的诊疗体系,通过设立培训统筹资金制度推动专家下沉、开展远程会诊、落实县乡村用药衔接以及会诊服务中心的搭建,有效提高了群众就诊取药的可及性。二是建立起急诊体系,确保在县域范围15分钟内能够到达现场,及时转运患者,解决群众就医保障中最困难的问题。三是着手建设基层卫生网格化治理体系,将县、乡、村的资源集中到网格化的健康管理单元中,实行多层次的分片包保管理,确保每个单元内的群众健康管理得到有效保障,满足其就医需求,提供优质服务。目前,濉溪县的县域医共体框架已基本建设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濉溪县对于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采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按医共体人数总额预付制度。即按照该医共体内部所有乡镇的缴费人数,在扣除增量基金风险金和大病保险基金后,将不少于95%(2023年起,已提高至99%)的部分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如果当年的医保基金出现结余,则按照县镇村6∶3∶1的比例将结余分配给各医疗机构。
“打造医共体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濉溪县医院党委书记杨发武看来,医防融合是发展医共体的必经之路,医保总预算打包则是利益分配机制中最核心的内容。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实施医保打包付费制度之前,濉溪县医保基金面临巨大压力。如今,濉溪县医保结余量已经明显回升,通过构建医保基金包干下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了各级医疗机构形成更紧密的合作。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很多人对政策的不理解,思想不能统一。这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持续不断地按照既定方向推进工作。”伯广宝说,医护人员在改革中慢慢发现,只有把群众的健康管好、引导好群众有序就医,才能实现包干经费的结余。
目前,濉溪县激活了县镇村三级服务网,初步形成了“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基层卫生发展的未来趋势。同时,各地仍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医共体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杨发武说。
寿光:
打造新型医防融合服务模式
探索新型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寿光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2021年8月,寿光市作为山东省唯一县市入选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寿光市卫生健康局医政科科长崔巍表示,2019年,寿光市就启动了县域医共体的建设,通过人员、技术、服务、管理的下沉,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基本做到群众不出县看好病。
寿光市充分结合卫生健康信息化较为成熟的优势,直击卫生健康资源不均衡的难点、痛点,将二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相连接,构建起心电、影像、彩超“三网一中心”,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
2023年,寿光市创新开发建设了“智慧健康地图”,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建立慢病健康管理中心,通过重组预防筛查模式、重塑健康数字场景、重构疾病管治水平、重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整居家康复路径,打造了“诊前、诊中、诊后”新型医防融合服务模式,对辖区慢性病患者开展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此外,寿光市还认真梳理总结实施近30年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经验,赋予其新内涵,将村卫生室作为卫生院的外设科室,在全省率先实行规划建设、信息系统、健康数据、业务流程、服务模式、质量标准、绩效考核、运行保障“八统一”的新型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同时,寿光市还扎实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整治,投资3.2亿元新建改建5处镇街卫生院,投资5000余万元新建6处医疗便民服务延伸点,在全省率先对全域医疗卫生机构开展“6S”(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管理,全市基层卫生诊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崔巍表示,寿光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系统集成、协同推进是医共体高效运行的必要机制,并非卫健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需要卫健、医保、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医共体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参与采写:邱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