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西亚号揭秘:泰坦尼克号遇难前经过了怎样的一番通信挣扎?
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那天晚上,船舶电台和地面电台的业余无线电操作员们为了执行救援任务,在北大西洋的广大地区进行疯狂地相互通信。幸存下来的信息记录了当晚事件的发生过程。
这场悲剧被人们缅怀至今,这个故事也成了大众想象力的一部分。泰坦尼克号象征着一场悲剧。
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故事被赋予了很多神话传说,但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能从泰坦尼克号和组织救援的其他船只之间的无线信息中被获知。实际上只有一条第一手的实时记录,记录了那晚发生的事情。
电报内容显示了其他船只是如何警告泰坦尼克号前方有冰山的,电报还记录了泰坦尼克号与巨大的冰山相撞后,人们开始疯狂地呼救。
为了纪念泰坦尼克号一百周年,BBC世界服务的探索节目正在重现一段不同寻常的对话。
音频艺术家Susanne Weber使用语音合成软件将这些莫尔斯电码信息译成了口语。卡帕西亚号
那些都是机械发出的声音,重现了无线电报的交换内容,而不是演员们在表演剧本,它产生了一种怪异的现象:这些重叠的信息是如何在电波中发出的。
马可尼公司在当时等同于顶尖的技术品牌,因此公司的设备和操作员也分布在各个具有声望的船只上。
泰坦尼克号作为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有“永不沉没”的美誉 ,船上自然也配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好的无线电设备。
当时无线电技术还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最初的无线电通讯大多是头等舱乘客向朋友发送信息的工具。
一条发送到纽约的信息写道,纽约是泰坦尼克号预定的目的地:“你好,少年。今晚打算在精神上与你共进晚餐,我与你同在。你最爱的女孩!”
一条发送到洛杉矶的消息说:“没有生病,一切安好。通知所有对扑克牌感兴趣的人。”
另一个人说:“旅途愉快,船也不错。”他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在后来听起来会多么的讽刺。
发送这些信息的无线电操作员都是当代的年轻人,他们被招募时承诺要摆脱“没有前途的职业”。他们用一种轻快的、嘲弄的俚语和其他船上的无线电操作员交谈,互相称对方为“老头”。
当泰坦尼克号横渡大西洋时,卡帕西亚号新闻头条是关于铁路上的工业动乱和法国一桩引人注目的谋杀案。
船只互相提供安全信息,泰坦尼克号收到了关于冰山位置的详细建议,或者像船长描述的“残碎冰山和冰原冰”。
泰坦尼克号配备了世界上最强大、最好的无线电设备,但沉船后的调查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为什么那些有关冰山的警告被忽视了。
当这艘船撞上冰山时,高级无线电操作员Jack Phillips还在给乘客发送信息。据描述,这次碰撞听起来像是棉布被撕破了一样。
由于救生艇只能容纳一半的乘客和船员,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不得不求助当时唯一的救命设备--无线电设备,并要求马可尼公司的两名操作员立即呼叫求助。
马可尼公司的操作员,在大西洋上空发射了求救信号--CQD。他们当时还开玩笑说,或许还可以尝试另一个新的求救信号--SOS,因为他们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再使用它了。
泰坦尼克号向卡帕西亚号求救:“快来营救,我们撞上冰山了。CQD(CQD是官方求救信号),老头。”
他们还向德国的Frankfurt号发送了求救信号:“我们撞上了冰山,冰山的头部正在下沉。”
他们开始不停的呼叫泰坦尼克号,竭力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又急切地发出求救信号,希望在附近的船只可以提供帮助。
这有点像通过Twitter来组织营救,其他船上的营救人员需要先弄清楚这段相互矛盾的信息流是什么意思。
因为形势变得越来越绝望,操作员说:“我们正在用小船把妇女和儿童送出去,泰坦尼克号撑不了多久了。”
“赶快来营救,机舱已经淹没了。”在泰坦尼克号最终沉没前的几分钟从船上发出了这样的信号。
一名来自喀尔巴阡救援船的幸存者说:“我带着200美元,内衣,帽子,大外套在码头等着你。卡帕西亚号我很好,只是有点冻僵了。”
“一贫如洗,没穿衣服。”字也是要花钱的,最好这样发送这样的信息:“安全,Bert。”
无线电操作员Jack Phillips没有幸存下来。但他的英雄主义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从他接受船长的命令之后,他的责任就已经开始了。因此,他也变成泰坦尼克号故事的一部分。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来所有泰坦尼克号故事最具影响力的模板之一来自他手下的初级无线电操作员Harold Bride。
Bride在救生艇上幸存了下来,回到陆地,他把Phillips的故事卖给了《纽约时报》。
他认为Phillips这一角色应为成为纪念,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救援船根本不会及时抵达。
Bride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最后可怕的15分钟里,Phillips进行了怎样的努力。看到他站在那里,专心致志地工作,而其他人却在大吵大闹,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
虽然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发生在100年以前,但泰坦尼克号的遗训对现在航海业的运营仍然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这场灾难过后,国际安全管理条例变得更加严格了,条例还对船只的建造方式进行了监管。
无线电操作员最初使用马可尼的CQD来表示遇险。因为“CQ”表示通用广播电报,“D”表示“遇险”。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国际无线电通讯会议第一次提议了SOS信号。1908年国际社会认可了这个提议并慢慢开始广泛使用,这已经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国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少使用SOS信号,他们更喜欢老式的CQD遇难信号。
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首席官员Jack Phillips一直在发送CQD MGY遇难信号,直到下级无线电操作员Harold Bride建议他:发送SOS吧,这是新的呼叫信号,这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来发送它了!然后Phillips在传统的CQD求救信号中夹杂着SOS信号。求救信号最终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亚号收到,因为她并没有24小时都监听无线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