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一座城的文化神韵——赏读中国画里的北京中轴线(2)
另外,在王翚等人的《康熙南巡图》、丁观鹏的《太簇始和图》以及佚名画家的《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万国来朝图》等纪实绘画中,同样活跃、细致地记录了人们环绕中轴线勾当的场景。无论是当朝天子、文武百官、布衣黎民,照旧巍峨的宫殿、简单的民房,皇城表里因中轴线的存在而彼此关联。鸟瞰的视角以及精准的细节描画使我们似乎置身个中,看到了紫禁城建福宫花圃内随风摆动的宫灯,看到了守候入宫觐见的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臣,看到了东华门外“下马碑”旁整齐分列的坐轿和外交闲聊的轿夫,也看到了正阳门外“前后阁下计二三里,皆殷商富商,列肆开廛。凡金绮珠玉,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的热闹情况……画家笔下,以中轴线为焦点的都市景观泛起出条理富厚的视觉变革,极富节拍感和韵律美,是“气韵活跃”在构筑绘画中的齐集浮现。
时至近当代,都市的成长培育了古都的新名堂。刘洪宽于2001年创作的《天衢丹阙——老北京光景图卷》,以自东向西的视角,描画了20世纪初期北京中轴线上的构筑光景与商人百态。长卷中,画家运用差异绘画说话,以多元的示意伎俩刻画了5000余人及数百栋构筑,种种场景活跃鲜活,叫醒了人们曾经的影象,记录下北京中轴线与都市的又一次变迁。
2011年,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组织馆内文史专家和字画家开展北京重大汗青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力争揭示今众人眼中北京的天然与人文之美,彰显古都北京的文化秘闻与期间精力。在大型山川画系列作品《北京神韵》中,反应北京近当代汗青文化风采的巨幅作品《古都揽胜》,描画了20世纪40年月的北京中轴线面孔。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东到东便门,西望白塔寺、西便门,画作以紫禁城为视觉中心,辐射对象南北。鸟瞰视角下,散点透视与核心透视机动转换,在空间组成上给以观者越发立体的视觉体验。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虚实团结的绘画伎俩在构筑景观的选择上对症下药,停止了大面积细节描画易造成的视觉上的单调感与噜苏感,使画面美满无缺。
梁思成曾把北京中轴线上坎坷错落、跌荡升沉的构筑群比喻成“凝动的乐章”,那么,其间别具特色的构筑便成为一个个动听的音符。笔者于2022年参加创作了组画《图说北京中轴线》。创作者团结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点,以现有构筑形状为依据,绘制了席卷永定门、先农坛、天坛、五牌坊、正阳门、天安门广场构筑群、外金水桥、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钟鼓楼等共计24幅北京中轴线上符号性构筑物主题作品及12幅细节图。与其他作品差异,画家将时刻定位在当下,永定门前飞奔而过的高铁,五牌坊下照相打卡的游人,万宁桥上穿梭往来的汽车……红墙、琉璃瓦更是与今世都会景观彼此映衬,冲破时刻的边界,实现了古与今的对话。作品在担任传统中国画文字特色的基本上,富厚了中轴线构筑景观在绘画中的示意内容,形成了全新的美学空间与审好心境。
跟着期间的成长,都城北京承载了更多的职能,但北京中轴线的都市筹划理念到本日依然被相沿。北京中轴线是北首都的“生命线”,在都市成长史与构筑艺术史上为天下留下了名贵的文化遗产。用中国画的情势将古都的光辉定格一瞬,是对这座都市神韵的艺术再现与有力解释。这条贯串首都的文化命根子将继承在画卷中连续,泛起更多中国故事,谱写新的期间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