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与清明:两节融并一节的历史流变(3)
文化新闻 2024-04-06130网络整理知心
清代晴朗节在时刻、所在、局限、礼节等诸多方面都逐渐形成了定制。同时,寒食节和晴朗节逐渐融并,进而被晴朗节代替,节俗也多被吸纳为晴朗节的勾当内容。如寒食的符号性节俗吃冷食,清顾禄的《清嘉录》有:“市上卖青团、(火+亐)熟藕,为居人晴朗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民间的晴朗节根基仍以省墓、祭祖、踏青、插柳和宴饮等勾当为主。据《乾隆宁夏府志·风尚》记实:“清嫡,挈榼提壶,相邀野田或梵刹间共游饮,曰‘踏青’。插柳枝户上,妇女并戴于首。”《宛平县志》记实:“晴朗,男女簪柳,出省墓,担樽盒,挂纸钱,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以纸钱置坟巅。”一抔新土,一壶浊酒,感念逝者,是为晴朗。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对清代晴朗节的食俗发生了较大影响。满、回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也插手到晴朗节寒食的队列中。姜丝排叉、硬面饽饽、糖卷馃、艾窝窝、马蹄烧饼、豌豆黄、螺蛳转儿、馓子麻花、驴打滚、糖火烧、糖耳朵、芝麻酱烧饼、萨其马,被首都人称作“寒食十三绝”,用以祭奠先人并分而食之,以期得到先人的庇佑和祝福。因此,寒食节传袭到了清代,完全被标记化了,正所谓“南北山头多墓田,晴朗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子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地府”?千年的汗青前尘,生出太多的情绪寄寓,文人士子借节日抒发精致情绪,让寒食、晴朗节俗愈发长期弥新。李渔的《晴朗前一日》“合法离浊世,莫说艳阳天。地冷易寒食,烽多灾禁烟。沙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荒垄关山隔,凭谁寄纸钱”,反应了兵荒马乱的动荡情形里,烽烟弥漫,人民颠沛落难、骨血分手的愁肠百结和灰暗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