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妻子是演员吗(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
有人说,
灾难就像一个放大镜,
让我们看到善良的人是真善良,
有本事的人是真有本事。
在这次疫情当中,有一位硬核医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因为敢说敢做,他圈粉无数。
他是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最近,
他又出金句了!
对于新冠病毒特效药,
张文宏认为,
在所有的临床试验结果出来之前,
我们对所有药物临床试验的结果下结论都是为时过早,
试用药就像女朋友,
试验结果出来前不知是不是老婆。
◆一夜成名,自己有些摸不着头脑
1月29日晚,张文宏在疫情新闻发布会上,短短一分多钟的发言,不用排比句,不用豪言壮志,都是大白话,却感染了许多人。“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我也上!”等“硬核”言论,让成千上万的民众为他点赞、感叹、叫好。网友赞他“务实”“有担当”“思路清晰”,甚至有人称他是“第二个钟南山”。
对于一夜成名这件事,张文宏有些摸不着头脑,“我自己觉得是非常平常地履行了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而已,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我觉得非常纳闷。”
与他共事许久的同事也有些想不通,“他平常就是这样的呀!”
张文宏总觉得自己被网友“错爱”了,“不要把我看得太了不起。”
但大家都说,听张文宏医生发言太舒服了。
他足够敢说。
当被问到一线医务人员的情况时,他直言:“医务工作者现在最缺乏的是关心,我就明确和大家讲。第一关心是防护,第二是疲劳,第三是工作环境,我觉得一定要跟上。如果跟不上,就说明没有把医务人员当人,只是当机器。”
还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接受采访,他都尽可能全面地作出回答。
《央视新闻·面对面》中,长达50多分钟的访谈,他不仅明确回答主持人的提问,甚至为了把事情说清楚,还自问自答。
大量的信息输出,全程不看稿子。
靠的是什么?
大量的专业储备,深入的情况认知。
也有人说,张文宏之所以敢说敢做,不是因为“硬核”,而是“硬气”。
他是温州瑞安人,据传在校时就是学霸,高三直接保送。他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前身,上海医科大学,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微生物与免疫系和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做过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进入华山医院工作后,他一直从事着感染病与肝病专业的临床研究。他所在的感染科,连续九年位居“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感染病学科榜首。
张文宏本人作为领头雁,是这支队伍当之无愧的主心骨、定盘星、活灵魂。在他的带领下,这个49人的团队始终践行“以公众健康为最重大使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气场和巨大的向心力,塑造了“自我激励”往前冲的团队文化。
◆一位生活的智者,生活的勇士
让人意外的是,张文宏还有非常幽默的一面。
为了让大家好好居家隔离,他耐心给大家科普。
“ 现在开始,每一位都是战士,这点很重要。我们只要闷两个星期,就把病毒闷死了!你现在在家里,在干什么呢?你在家不是隔离,你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也被你闷死了啊!两个礼拜,这个事情就会解决。这个问题做不到,靠医生一定不行。”
张文宏还给出了“闷”的另一个“好处”:“语言少了,思想就出来了。所以,闷两个星期,对大家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有些企业陆续复工了,但依旧还有很多企业被要求延迟开工。
可是不开工,工资这么办?生活费、车贷房贷怎么办?
面对这个问题,张文宏又说了:“老板不用总是给我们捐东西,我们是不要的。你自己的员工,在家隔离或者在家工作的,你算他上班嘛。这也是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在这个节点,全国没有一个人不做贡献的!”
对于何时能够摘口罩?
张文宏说:“需要连续一个月无新增病例。因为中国是一盘棋,我们是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所以互相之间的分区,事实上没有这么严格。现在因为这个病毒的传播性比较强,全国只有整体上好起来,才能把口罩拿下来。”
张文宏,不只是个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一位生活的智者,生活的勇士。
◆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
张文宏从30多岁起就有了个外号,“张爸”。据同事说,这是因为他果敢又细心,凡事都要照顾到位,就像爸爸一样,他真的太暖了。
曾跟着张文宏抄方的周晛医生风分享过一个张文宏的故事。
一天,一对年过古稀的老夫妇来医院看诊。
但老夫妇因为年事已高,听力下降,腿脚不便,身边也无年轻人陪伴。
张文宏担心老夫妇无法完成接下来的看诊。于是,拿出一张处方纸,在背面一比一划地写着:
1.先去挂号收费处缴费;
2.去1楼抽血;
3.下礼拜一再到1楼拿报告;
4.下礼拜一拿到报告后到XX号诊室给我看;
5.不要再挂号。
医者心,父母心。
张文宏的这些行动,或许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
从医这么多年来,张文宏唯一接收的礼,就是墙上挂着的一面锦旗,是一位重病患者康复后送给他的。
他本来也是要拒绝的,但看了锦旗上的话之后,他收下了。
锦旗上写着:“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
◆疫情结束,我就会非常安静地走开
但张文宏自己也有放不下的焦虑。
他在《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中提到,“2003年我也在非典一线,当时的问题在于找不到病原体……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新的病毒,虽然发现得早,但病例传播速度快,应对起来似乎比非典更为困难。”
而在这场疫情中,焦虑的远不止张文宏一个。
他曾在央视的采访中提到了一位在华山医院感染科进修的武汉医生。疫情爆发后,这位医生本可以留在确诊人数相对不那么多的上海,但他却先是尝试偷偷登上上海医疗队的飞机,失败后选择自行去湖南,再从省界进入武汉。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默默奋斗在一线、再普通不过的医生。
作家桑格格写道,“看到在一线的女护士医生的微博,点进去,往前拉,越过这次疫情的时间,她们都是小女儿态:晒化妆品的,晒美食的,晒自拍的:都是娇滴滴的姑娘日常。在疫情时间,个个都变了,个个一身防护服,口罩后面一双坚毅的眼神。”
也许直到疫情结束后,我们也不会记住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但大概他们也不在意这些。
但张文宏却说:“我们在背后默默做着这些事儿,你好像看上去觉得非常伟大,其实没有,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天命而已——我不做这个事晚上就睡不着,不是我的人格高尚,只是我就是一个焦虑的人。”至于原因,也许在他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就确定好了。“总得有人去做,你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是选择了负重前行。”
对于未来,他说:“当新冠肺炎疫情大幕落下,大家该看电视的看电视,该追剧的追剧,该看跑男的看跑男,谁要看我啊?到时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安静地)走开。你再到华山医院来,你也很难找到我了。我就躲在角落里看书了。”
阿根廷诗人安东尼奥·波尔基亚说:“我们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有某些看不见的东西在照亮我们。”
这个冬天很冷,病毒肆掠,有人感染,有人死去,有人被困家中,有人流离在外。
但是,很幸运有那么一群像张文宏一样的逆行者们,站在了“抗疫”的最前线。
让自己变成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他们,都是英雄。
有了这些人的努力,疫情一定会过去。
但春暖花开之后,他们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