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 港片《临时劫案》, 与“黄金场次”策略的惯性与利弊(电影临时械劫)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一部中小成本制作的港片《临时劫案》。
在并非节假日的一个传统冷档,能在距离正式上映还有两天的时候,突破四百万的票房预售门槛,已经算是很争气了。
从前期口碑来讲,其一是较好地保有了传统港片的剧情和叙事优势,其次在警匪题材与荒诞现实故事的结合上,做得不错。就此而论,不一定能成神片,但几乎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颇能抓住观众的好作品,甚至还能延展出一些共鸣与反思的效应。
当然,这部电影,仍然采取了首日“黄金场次”的策略。
也即以放弃白天场次为代价,换取下午六点之后场次的排片优势。
这种策略,已经是香港电影的惯例。
利弊何如?
这种策略起于何时?
或很难追溯。
但起码来说,这个惯例,已经有很多个年头的历史了。
甚至影迷还发明出了一个戏谑的名词,叫“夜场小王子”,最开始大概是专指古天乐和刘德华,后来基本就套用在了所有港式商业电影上。
原因并不复杂,大致上来讲,几乎所有港片,都呈现出来一种,在整个白天都票房疲软,一到晚场,增速和增幅就变得相当突出,似乎所有香港电影的忠实拥趸,都惯于在夜幕降临之后,方才出没一样。
而“黄金场次”的策略,也就根植于此。
这是错误的吗?
当然不是,这是来自被电影市场验证过的正面经验。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这种策略,一直以来,都只局限在香港电影的范畴,并没有被推而广之,这就颇堪值得玩味了。
它当然与港式商业电影的视听娱乐性有极大关系,但电影产业发展至今,视听娱乐的定义,早已非复从前。
回头追溯,从《人再囧途之泰囧》、《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到《满江红》、《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和《长安三万里》、《孤注一掷》,甚至是正在上映中的《三大队》和《年会不能停!》,这些电影怎样?
无论视听的娱乐,还是话题的热度,都非一般电影可比。
而无一例外,这些电影中,没有任何一部,采取过“黄金场次”的首映策略。
但若论票房,香港电影拍马都不及。
在过去,黄金场次策略的优势很明显。
它有助于上座率数据表现,也似乎能更有效率地扩散口碑。
但市场已经开始在改变,尤其观影群体已经迭代了,他们的作息、喜好和对电影的评判方式,都早已非复从前。
转头再看内地电影的策略。
很显然,超大规模提前点映,是内地电影的特征。
前述提到的《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和《孤注一掷》,都在这个方面特别突出,而最近的《三大队》和《年会不能停!》同样如此。
那么,黄金场次和超大规模提前点映这两种策略,各有什么优劣?
前者的优势已经讲了,主要体现在上座率和口碑扩散效率层面,但弱点则是首日排片率和票房的积弱,以及口碑扩散速度的迟滞。
而超大规模提前点映呢?
它的好处,在于前期票房数据的累加,且无视口碑作用力,更重要的一点,若电影本身品质尚可,会相当有助于口碑的积累和扩散,待到正式上映,前期积累的人气和口碑,会迅速转化为电影票房上面的实绩。
冒昧揣测,弱点或是在排片索求上,需要有充足的预算,也算是一场冒险。
硬币两面,也自择由人。
说回港片开年第一部电影《临时劫案》。
就目前来看,预售增幅尚可,超前口碑中上,除了凤毛麟角的“鸡蛋里面挑骨头”的高要求点评,几乎收获了一致认可。
这是一个相对良好的基本面。
但“黄金场次”的弊端,也当然就无可避免。
或可预测,到正式上映时,以排片率而论,《年会不能停!》大概率会反超,包括《金手指》也能分到一杯羹,而《临时劫案》的票房走势,首日未必乐观。
其实再掉转角度看看。
这种策略,若老片口碑一塌糊涂,其实也算可行,但若遇上有一定口碑的片子,就会比较吃亏。
那么当下是什么情况?
无论是《年会不能停!》还是《金手指》,虽然并不能算大热影片,也没有太高的调动观众进场的能力,但基本品质面已经经受住了考验,可以戏称一句“矮子里面拔高个”。
所以,苦守黄金场次的做法,缪矣。
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谈计、讲战、谋攻、论形势、堪虚实,在变与守之间,道尽军争至理。
人生如棋,亦如战场。
万象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