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打拳, 为何只戴“上牙套”?(运动员,贾玲,徐灿,职业拳击,篮球,搏击视频)
“消失”一年,减重100斤,贾玲带来的《热辣滚烫》成功拿下春节档票房第一。
电影中,杜乐莹(贾玲饰)学打拳击、“想赢一次”的执着触动了不少观影者的心,电影中也确实出现了打拳时被打肿脸、口吐鲜血的场景。
有眼尖的网友注意到,电影里拳击比赛时,选手都会戴上形似牙套的东西,直到休息时才取下;并且只有上牙戴,下牙不戴。这是什么新型装备?到底有什么用?
护齿:牙齿的“金钟罩”
这种牙套不是用来整牙的,而是保护牙。
打拳击时戴的牙套也称护齿,是一种在高风险、强对抗运动项目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保护装备。在正规拳击比赛中,佩戴护齿已成为了一种硬性规定。同时,护齿的大小应合适,比赛时不允许运动员故意吐出护齿。如果护齿被打掉,还得立马冲洗干净,由台上裁判员给运动员戴上。
别看它体积小,历史却挺久。
一开始,拳击手们使用的口腔防护装备简直是五花八门,比如嘴里塞橘子皮、棉花或海绵,嘴咬胶条或木头,但防护效果都不佳,口感更是一言难尽。
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英国伦敦的牙医伍尔夫·克洛斯(Woolf Krause)发明了用树脂制成的护齿,它在防止拳击手嘴唇破裂方面有明显效果,但此时护齿并没有广泛被使用。到了1927年,在一场拳击比赛中,一直处于优势方的拳手迈克·麦克蒂格(Mike McTigue)因其嘴唇被牙齿割伤流血不止,最终不得不放弃比赛主动认输。此后,护齿受到越来越多的拳击手青睐,真正开始逐渐流行。
拳击护牙套|图源:参考资料[1]
护齿的防护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人们在进行拳击这种剧烈直接的对抗性运动时,面部可能会直接受到外力冲击,而运动员自身的上颌牙齿与下颌牙齿之间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撞击,这些瞬间的冲击力易造成不少损伤。而护齿正好可以通过削弱这些冲击力,来实现对口腔、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作用。具体而言——
其一,护齿能覆盖拳手上面的所有牙齿,以及部分上牙龈,相比于直接接触重击,护齿能起到直接的防护作用。通俗点来说就是,直接扇巴掌和隔着一层棉被扇巴掌,肯定是直接的最疼。再根据压强和受力面积成反比,牙齿和牙龈被护齿固定成一个整体,能有效减弱冲击力对单颗牙齿的破坏性。
其二,护齿多用聚烯烃高分子化合物制作,不是硬邦邦的一块铁,有一定的柔软度且表面平滑。它覆盖在牙齿上,填充上下牙之间的空间,可以把硬性的牙齿变成相对较软的表面,能缓解两牙相撞的冲击力,也能预防牙齿无意间咬破嘴皮或舌头。
其三,护齿能分隔开牙齿与周围的唇颊舌软组织,在面颊部位与牙齿之间形成一个自然的缓冲地带,有效减轻颌面部及牙齿受到的意外冲击力,降低牙齿折断或脱位、唇颊撕裂伤、舌咬伤、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和颈椎损伤的发生概率,并减轻伤害的严重程度。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护齿防护,有可能使颞骨骨折甚至危及颅脑。
总的来说,这个可靠的保护层,极大地保护了牙齿、口腔软组织、下颌关节免受外伤,以及减轻头部损伤。
比赛前戴上护齿|图源:《八角笼中》截图
除了拳击等搏击类比赛,橄榄球、篮球以及雪上项目等运动中也有它的存在。不过,在不同运动项目,选择的护齿有些微差异。
就佩戴方式来说,运动护齿一般佩戴于上颌牙列,比如篮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等,而拳击等近身搏击类的项目则常是上下颌同时佩戴。不过,双层的全护形护齿虽能同时保护上下牙齿,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呼吸,且佩戴起来不是很舒适。而单层护齿主要是防护单面牙齿的半护形护齿,佩戴在上牙,使用起来对呼吸影响比较小,而且防护效果也没有比全护型护齿差很多。所以, 拳击训练或比赛中也常见运动员佩戴半护型单层护齿。
佩戴的厚度主要受运动员的性别和体重、运动项目的对抗程度等影响。一般运动项目可用2毫米 2毫米层压护齿,男子冰球、男子短道速滑等需要2毫米 4毫米或3毫米 3毫米的层压护齿,拳击、篮球等对抗性更强的项目则需要更厚的层压护齿。
值得注意的是,冰雪运动存在较高的受伤风险,尤其是牙齿和口腔外伤。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2017-2019两个雪季,崇礼一家大型滑雪场统计数据,每1000名滑雪者受伤数量约为4.5例,发生率4.5‰。其中受伤概率最高的部位是头颈部(18%),膝关节17%,手腕手指13%。具体到头颈部损伤,主要包括牙齿折断或脱位、唇颊撕裂伤、舌咬伤、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和颈椎损伤。
冬奥期间不少运动员参加比赛都戴着护齿,图为运动员谷爱凌咬着护齿|图源:央视视频截图
总结一下,别小看这个不甚起眼的护齿,它的作用可是很大的。
拳击:危险的“游戏”
虽然拳击手都戴着护齿套、手套等,对自己和对方都有所保护,但看着电影中激烈的拳击场面,不少观众还是受到了冲击。
这么使劲打,真的不会出事吗?
实际上,拳击是一项十分危险且凶猛的运动,在拳击场上受伤简直不要太常见,致死的也不是没有。
远的不说,去年年底日本最轻量级职业拳击手穴口一辉(Kazuki Anaguchi)就在东京一场职业拳击比赛中被打成脑膜血肿,紧急手术后一直昏迷,最终于今年2月2日去世。
当时在赛场上,穴口一辉并没有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异样,他抗住了对方多次重拳,但比赛结束后,穴口一辉回到拳台一角时站立不稳,回到更衣室后开始失去意识,随后他立即被送往医院救治,最终昏迷多日后去世。
拳击之所以会对选手造成如此大的伤害,一个原因就是出拳者的出拳速度快、力量大。
出拳速度方面,我国职业拳击运动员、WBA羽量级世界拳王徐灿曾做过一个小挑战,面对一个不锈钢大锅盖,徐灿连续出拳,最终在10秒内打了111拳。虽然正式比赛的现场情况更复杂,拳击运动员难以像这样没有太多外界干扰地出拳,但这也足以说明拳击运动员的出拳速度有多快。
至于出拳力量,不同重量、性别的拳击选手,一拳的力量也不同。以近年来人们熟知的UFC草量级世界冠军张伟丽为例,官方显示她身高163cm,体重54kg,关于她的出拳力度,我国自由搏击运动员邱建良曾分析表示,张伟丽“一拳的力量应该是在510多斤”。
其他体重更大或是男性的拳击选手,一拳的力量自然会更大。
这样的拳头落在脸上,对手轻则面部表情扭曲,局部软组织挫伤、肿胀,有的人就会当场头上肿起个大包。
其实这也不轻
重则面部骨折、脑震荡,甚至丧命。此前,UFC名将诺斯卡特在一次比赛中,被对方打到面部8处骨折,手术进行了9个小时才结束。
在慢镜头下可以看到,中拳者的头已经被拳头推着往一边去,肌肉还停在原地,水波一样飞颤
在面对对方的重拳时,尤其要小心被一拳打到下巴,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直接“倒地不起”。
下巴是比较脆弱的部位
这是因为下巴附近神经和血管都较为丰富,且和脑部呈杠杆形势,下巴被击中,不仅可能导致出血、下巴脱臼、牙齿松动脱落,脑部也会产生剧烈震荡,人可能耳鸣、失去平衡感后摔倒甚至晕厥。
比赛时,很多拳击手都会特别护住自己的下巴,还有些拳击手会在平时通过各种方法强化自己下巴的抗击打能力,比如英国名将安东尼·约书亚被送了个“玻璃下巴”的称号,后面他被曝出特地对自己的下巴进行了锻炼——用牙咬着一个标有20kg的重物。
直挺挺倒地时也可能会对脑部造成冲击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证速度和力度的情况下,职业拳击手的耐力也是相当惊人的。
以一场打满12回合共计36分钟的拳赛为例,拳击手出拳400~600次属于正常,600~800次就算比较多,有的场次拳击手可出拳超过1000次。前述提到的徐灿,在2019年的WBA羽量级世界拳王卫冕战中,对战罗伯斯三世时,徐灿打出了1562拳,平均约1.4秒出拳一次。
不过也或许,正是因为它充斥着挑战和激情,才更能吸引人不断去学习、挑战、超越。
参考资料:
[1]吴立东 王瑞旻:《图解运动损伤与康复训练》
[2]宋昌云.护齿在击中的发展与演变[J].拳击与格斗,2019(02):18-21.
[3]刘艳丽.运动狂欢季必备的护齿神器[J].大众健康,2019(04):101.
[4]环球网:日本23岁拳击新星受伤致脑膜血肿去世,生涯首败竟成“绝唱”
[5]新浪体育:10秒111拳!中国拳王的这个视频火遍世界
[6]新京报体育:亚运小百科:拳击手一场比赛能出拳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