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知肾,糖尿病患者:抬头看糖,低头看尿
60岁的李先生已有10年糖尿病病史,一直定期监测血糖。
不过,近一周来总是感觉没精神,吃饭也没什么胃口,眼皮和脚有些水肿,于是去医院进行检查,医生说李先生的糖尿病已经累及到了肾脏,出现肾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已经是不可逆的了,今后如果不好好治疗,就会发展为尿毒症期。
李先生记起一年前就开始发现小便泡沫很多,但自己感觉身体状态良好,就没在意。
医生遗憾地说:要是一年前及时进行小便检查,采取一些措施,可能就不会成为今天这样。李先生听后十分懊悔,但同时对此也大为不解,自己平时血糖控制还可以,怎么还会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呢。这种想法到底对不对呢?
只监测血糖够不够?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大家都知道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知识,但是有时却不到位,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在防治的“道上”可能走偏了,走弯了。
在糖尿病病友心目中,糖尿病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太多,控制糖尿病就等于单纯降糖。所以,他们平时非常重视血糖监测,血糖值是“神圣”的,不能比上一次高一点儿,但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检查和治疗。
糖尿病会影响到我们身体的每个“角落”,不仅引起高血糖,还会并发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蛋白尿等,最终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变、肾衰竭以及神经和眼底病变等。
血糖只是糖尿病这个“大冰山”的一角,对于有些病友来说,即使血糖控制好了,也有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
所以,糖尿病控制的好坏并不只有血糖这一项指标,还应包括血压、体重、腹围、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肾功、尿蛋白、眼底等方面的相关检查。如果各项结果都符合要求,才能说糖尿病控制好了。
一“尿”知肾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它可发展成尿毒症而危及生命。但是肾脏在身体内部,看不见也摸不到,怎样才能知道它有病呢?况且肾脏就是生了病,早期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适,所以是难以察觉的,一旦有了感觉,那时多半已经病情较重,难以逆转了。那么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
再狡猾的敌人也有露破绽的地方,尿是肾脏“造”,预知肾如何,最简单的监测办法就是查尿。因此要想保持肾脏健康,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定期检查尿液,查尿微量白蛋白,及早发现糖尿病肾病的“苗头”,趁糖尿病肾病在“羽翼未丰”之际,积极治疗。
一尿知“肾”
下面这些“线索”可能就是尿蛋白的信号,即糖尿病患者需要去检查的信号。如果您排尿时出现很多泡沫,这有时就是尿蛋白的一个信号,应该去检查一下。但不是尿里有了泡沫都表示有尿蛋白,所以也不用紧张,要检查后才能确定。
其他一些信号,如眼部、腿脚出现肿胀,没有明显原因的疲乏无力等情况时,在进行其他检查的同时,都应该去查查尿,知道肾脏的情况。
尿微量白蛋白,敲响警钟
肾脏如同一把“筛子”,筛走了“坏家伙”,保留了“好宝贝”。
蛋白可是身体的“宝”,那是不能随随便便就丢掉的。白蛋白是血液中一种较小的蛋白,这个“小家伙”开始出现在小便里,说明肾脏这个“筛子”“破了”,白蛋白这个“好东西”漏了出来,不过这时的肾脏,生病时间并不长,要是及时“修补”或许还来得及。
正常人尿里排出白蛋白量每天还不到10mg,在肾脏开始出现轻度损害的时候,尿里每天排出的白蛋白可以达到10~29mg,但是这个阶段,我们还没有办法检测出来。当尿里的白蛋白达到每日30~299mg,这时才有办法检测出来,这时的尿,则称为微量白蛋白尿(MAU)。
如果听之任之、不管不顾,肾脏“筛子”破得越发严重了,尿里排出的蛋白进一步增多,每日超过300mg,就称为大量白蛋白尿或临床白蛋白尿,此时肾病已开始变得严重。
不过尿中白蛋白量一次异常有时也不能说明问题,在血糖急剧升高、体育运动、尿路感染、血压升高、心力衰竭、急性发热等原因时,尿中白蛋白量可以暂时升高,故一次异常应该再复查两三次,如都在每日30~299mg,说明有尿微量蛋白,就有了糖尿病肾病的苗头。
微量蛋白尿阶段是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是可以逆转的。所以,目前提倡,每半年到一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一旦发现异常就开始治疗。
对尿微量白蛋白的治疗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严格控制血糖,如有高血压及高血脂,也要通过控制饮食、适当活动以及药物治疗使之恢复正常。
其次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福辛普利等“普利”家族的成员)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缬沙坦等“沙坦”家族的成员)。这两种药物本来是用来降低血压的,但是后来发现也能减少尿蛋白,所以即使血压正常,有尿微量白蛋白时也可应用,当然是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最后就是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每千克体重蛋白摄入不超过0.8克,如体重70千克,那每日蛋白摄入不超过5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