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生:重塑城市,建世界最好的地下空间

情感口述 2024-04-13105网络


几十年来,深圳地铁从无到有,用自己的建设速度,推动了深圳发展的进程。我有幸参与深圳地铁的建设,做了一些技术创新变革和推动行业进步的事情。
陈湘生
1956 年 6 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研究员,博士,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著名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层冻结和地铁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完成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 19 项,完成工程项目 37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7 次、深圳市科技创新奖两次,1997 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
2017 年 11 月 27 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口述时间
2018 年 12 月 12 日上午
口述地点
深圳地铁大厦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周婉军

深圳地铁在起步阶段面临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与挑战,建设压力非常大
投身地铁建设
我接触地铁工程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
那时,上海地铁在修建过程中因淤泥软土和地下水源问题常遇塌方,时任上海市地铁总工程师的刘建航院士十分焦急,四处寻找合适的施工方法,在英国 Cementation 公司首席专家的推荐下,刘建航院士找到了我。

此后一段时间,我参与了上海地铁的一些工程,掌握相关技术并解决了地铁建设中的许多技术难题,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原煤炭工业部把我列为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后来任命我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兼总院股改办主任,组建上市公司天地科技。
▲ 2017 年 12 月 1 日,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给陈湘生(左一)颁发中国工程院院士证书。
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行政,技术才是我的归宿。常言道,四十不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明确了下一个方向——地铁工程。
2001 年年初,我来到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参与深圳地铁建设,我清晰地记得,我的员工编号是 218 号。
建设初期困难重重
我刚来到深圳时,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有几个实验站点已经完成,但还没有正式开工建设地铁线路。
此前,深圳地铁已经做了长久的前期筹备工作。从 1992 年底开始进行地铁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到 1998 年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再到 1999 年国家批准《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批准深圳地铁开工建设,深圳地铁正式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当时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并为此专门建立了深圳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

但是建设初期总是困难重重。
困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地层太过复杂,著名的工程力学家孙钧院士曾经这样形容深圳的地层:在时空上随时突变、不可预见。二是相关工程管理经验的缺乏,地铁一期工程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
那时候地铁施工队伍有一些是从其他城市
来的,有一些原本从事铁路或其他工程施工,但即便是本地的施工单位,对深圳的土壤环境和地铁施工要求也不甚了解。所以大到环境、安全的标准,小到泥土车的要求,都要适应。
▲ 2015 年 3 月 30 日下午,陈湘生(中)率队检查深圳地铁 7 号线工地。
设计单位对深圳地层也不熟悉,造成不少设计方案不合实际,甚至在实施过程中突然需要修改,要重新走审批流程,费时又费钱,但是工程进度等不了审批程序,纳税人的钱也经不起折腾。我们当时就边开会边施工,但凡有什么问题,领导、专家、所有技术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直接全部压到现场,就地解决问题。
施工难度和紧迫程度让人毕生难忘
2004 年 12 月 28 日,是深圳地铁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的日期,所有工期都必须在这天之前完成。虽然一共只有两条线路 27 公里,但施工的困难和紧迫程度让人毕生难忘。

2002 年底左右,当时地铁 1 号线挖掘到广深铁路附近时,突遇湍急的地下水,工程随时会遭遇塌方,而且地下水酸性极强,工人下去一会儿,手脚、靴子就都被酸脱了皮,完全无法施工。
当时我们先用水泥注浆,但是依旧水流如注。后来用我在北京建井研究所掌握的地层冻结法,但是只能冻住地层上方,下方快速流动的水不断带走冷量,想尽办法都冻不住。
工期迫在眉睫,内部讨论很激烈,最后算了算,还是冻结法便宜,就决定再用冻结法试一试。
后来我们在水流的上游打了几个井,用泵抽水排水,减少下流水量,两头作业,慢慢冻住地层开挖。
除了水,石头、流沙、淤泥等各种情况时有遇到。当时常遇到三四米厚的石头,盾构机根本推不动,只能从地面打洞,用风炮砸碎石头取出。一开始按照施工标准是百米一个勘察洞,但根本无法满足实际情况,后来改为 50 米,再后来申请 10 米打一洞,如此折腾。
就这样一个个解决了当时 " 卡脖子 " 的施工难题,但日渐逼近的截止日期还一直牢牢悬在我们头上。
一开始地铁一期工程 1 号线的站点只到侨城东站,土建施工进行一年半之后,突然要求增加世界
之窗和华侨城两个站,这两个站比前面 13 个站少一年半的施工时间,但是要同时建成开通,并且验收标准完全一致!


为了抢工期,哪里能施工我们就往哪里赶,领导和我们都睡在施工现场,保质保量。24 小时连续施工,通宵大战 100 天、大战半年时常发生,就这样完成了任务。
2004 年 12 月 28 日地铁开通当天,天公并不 " 作美 ",遇上了气温大幅度下降,最低时是 3 ℃。但是这并没有浇灭市民的热情之火,那天成千上万的人等在地铁站口,等着体验坐地铁的滋味。

这解决的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配合国家战略的问题,我们做技术的人不去琢磨,那谁来做呢?这是职业良知与社会责任
技术突破 临难不惧
地下地层复杂施工难,地上的问题也 " 毫不逊色 "。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