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授共和国勋章后,“90后”董事长袁隆平依 财经新闻 旧每天去田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这几天,载誉归来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所到之处,都是家乡人对他的祝贺和欢迎。
但是相对于赞誉,老先生更专注的似乎还是老本行。虽然最近他又荣升“90后董事长”,老先生的行程依然还是那句话,“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
禾苗高过头顶,“袁爷爷”在禾苗下查看禾穗生长情况……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间小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幅画。旁边的木雕上有个塑料袋,里面的稻穗还是新鲜的。
10月15日上午,袁隆平通过连线介绍了盐碱水稻的育种情况,接着又赶往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村一处稻田,看第三代杂交水稻情况。
事实上,这位“90后”董事长几乎天天都在田里办公。去北京参加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前,他向田里的水稻告别,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田里。连日来的日程安排都离不开稻田。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接待室里有一袋新摘的稻穗
10月15日,第二届智慧农业国际(青岛)高峰论坛在青岛市城阳区开幕。当天上午9点半左右,身在长沙的袁隆平通过连线表示,将带领团队继续推进“中华拓荒人”计划,将中国的科学成果推向全世界,为世界粮食安全与世界和平作出新贡献,并将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开展耐盐碱水稻的育种工作。
上午9点18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辆黑色奥迪小汽车缓缓驶进研究中心前坪,停在写有“凝聚发挥正能量,共筑‘禾下乘凉梦’”宣传牌的不远处。身着浅蓝色格子西装、黑色西裤的袁隆平在工作人员搀扶下走出小汽车,之后一个人走在最前面,飞快迈过四级台阶,走向电梯。老爷子当天精神状态相当不错,笑容满面,财经新闻与身边人交谈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田的话题。
三楼,青岛当地媒体的记者们在等候他。在袁隆平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在访谈室架好了机器,除了主要拍摄人员,其他工作人员留在隔壁一间小办公室。数年以来,拜访或采访袁隆平的人们在正式会见袁老之前,都会在这间小办公室小做逗留。相比会议室或访谈室的宏大正式,这个小空间似乎更能成为拜访者观察袁老的一个窗口。房间十平米左右,墙上挂有一幅水彩画,画的是几间茅草房和大片农田,农田里是三位弯腰插禾的农妇。袁隆平的工作人员把另一幅画放在了墙角,画题为“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画中是高过头顶的禾苗,“袁爷爷”在禾苗下查看禾穗生长情况。他的背后站了三个人,从肤色来看,应该包括了亚洲人、非洲人,另外一个或许是欧美人。这两幅画都没有写作者,但无论是哪类型的作者,画家抑或是小学生,描述的都是他们内心袁隆平的形象,当然也是“国民科学家袁隆平”的形象。
角落有一个一米高的长寿老人木雕像,他手持木杖,木杖上挂着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是一把稻穗。财经新闻这把稻穗不是木头的,而是真实的稻穗,稻穗还有些新,或许是袁老先生新近采获。
连线后赶到益阳小村看稻田
9点20分左右,袁隆平的声音从电梯口传过来了。很快,他的身影先后出现在小办公室、大访谈室。他三两步走向他的座位,步伐带风。
他笑呵呵地与记者、网红主播等打招呼,随后,他通过连线表示,将带领团队继续推进“中华拓荒人”计划,将中国的科学成果推向全世界,为世界粮食安全与世界和平作出新贡献,并将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开展耐盐碱水稻的育种工作。
袁隆平说,目前杂交水稻产量已达到每公顷18吨,下一个目标是攻关俗称“海水稻”的耐盐碱水稻。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按照每亩300公斤收成计算,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
10点,袁隆平依然步履匆忙。他走出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那栋草绿色的大楼,又坐上了小车。
来到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村陈家湾的田间地头,眼下正是晚稻的成熟季节。行走在金黄的稻田中,袁隆平仿佛舞者回到了舞台,脚步更加轻快、有力,和身边工作人员愉快交谈。
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在益阳、常德、衡阳等地设有试验田开展试点,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的试验田产量较高、示范效果好。
“有效穗多少?”“这块田产量如何?”“最高亩产预计多少?”袁隆平一行迈步走在田间,考察试验田成果。
观察
谈杂交稻新技术就像谈自己的孩子
时间退回到两天前。10月14日上午,隆平高科出资成立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在长沙举行揭牌仪式,袁隆平任董事长。出席活动的袁隆平,格子衬衣,灰白西装,精神矍铄。工作人员要递给他演讲稿,他一摆手拒绝;讲话结束后,工作人员要搀他下台,他连说“不用”。90岁的袁隆平看上去还是一刻都不愿停下来。他说,他是做研究的人,要经常动脑筋,自己最怕痴呆。
梳理媒体报道中袁老北京回来后的行踪,不难发现他几乎天天在田里办公。9月30日,获授共和国勋章后第二天,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在长沙袁隆平住处拍到了他下田的画面。10月,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小龙村揭牌。财经新闻他在揭牌仪式上说:“选择灌阳作为工作站基地,主要原因是灌阳超级杂交稻和再生稻的产量非常高。”
10月12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他说,退休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退休后没事做反而会有失落感。
让如此高龄的袁隆平仍不愿休息的是他的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这个梦想已经接近实现。“有生之年,我应该能看到亩产1300公斤。”袁隆平说起领衔研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犹如谈到儿孙,欣慰中带有自豪。
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全世界约有1.6亿公顷稻田,除中国外其他国家杂交水稻只有700万公顷。如果这些稻田一半面积用于生产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2吨估算,可增产1.6亿吨水稻,就基本上可以解决世界饥饿问题。
为了梦想,老人在与时间赛跑。这次以90岁高龄亲自也是首次挂帅公司实职董事长,其积极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之心溢于言表。
潇湘晨报记者王欢 长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