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下)

数码新闻 2019-10-14199未知admin

  以老庄的角度看,人活着,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人和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蚂蚁一样,都是顺应自然出生,然后又顺应自然死亡。人,和树、花、蚂蚁,没有本质的区别。正是在这种思想下,老庄嘲笑孔子,太过用力。孔子想用仁义改造世界,老庄说:世界不改造,就是最好的了。自然是最好的,你人为加入很多东西,正是害了这个自然。庄子用了很多故事来表达他这个思想。比如混沌之死,这个故事出自《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人为:人和世界的本性是无为和自然的,如果有意地加上心机、智巧等等小聪明,人纯净的本性就会遭到破坏而死亡。老子对此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点正好儒家积极入世的理想截然对立。儒家想着以礼、以德来治国,而老庄认为这些都是越走越偏、越治越烦乱,应该以“道”来治国,要简洁明了,不要太多人为干涉的痕迹。老子有句话叫“治大国若烹小鲜”,表达的就是无为而为的意思。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点。过去,这一思想多被视为消极,而实际上,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倡导一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法,即在顺乎事物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他看来,大道运行,自有其章法和规律,一旦人为干预,强制作为,就会陷入异化而不可自拔。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分配都靠计划指令,应该算是有所作为了。但是,这种经济体制却忽视了经济自身运行的规律,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解放。在走过弯路以后,我们才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进行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让市场来决定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强加妄为,不行政干预,看似什么也没做,其实已经做了一切。还是老子说得好: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想起以前在部里时,同事彭杰说过的一个寓言:一个气功师,他有一个本事,就是能调动自身上的细胞做事。比如哪里流血了,他就能调动其他地方的血小板急速前来止血;哪里磕伤了,他就能调动相应的细胞前来救伤。很有功夫,很让人惊叹。但这么做了天长日久之后,细胞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就是等着主人前来发号指令进行调遣,一旦不发指令,那么细胞就不知道该做什么。细胞不做什么,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停止了生命。这还了得。于是,这位气功师最后就是每天坐在那里,不停地给全身各个器官的细胞发号指令,心肝脾胃肾、眼耳鼻舌身、头、脚胳膊腿……一旦指令发不到,那个地方的器官就歇菜。

  这个寓言,其实就是在说明身体的运行自有它自我的机制,你不用操太多心,该吃吃该拉拉该睡睡,就行了。

  烹小鲜,也即炒个小菜,就把菜放锅里,简单加热放盐炒熟,就可以吃了。不像满汉全席,每道菜从切到下锅到放作料,都有严格的程序,少一点错一点都不行。

  “儒”是什么意思?儒承认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社会必须有秩序,有主从上下之分,有君臣、父子、夫妻之分。但是要给这个不平等、这个主从的关系树立一个合情合理的规范,不能胡来。父慈子孝,这个父要太不慈了,太霸道了,儿子要真急了也就不认他了。如果是明君臣就忠,如果是暴君臣也就忠不了。儒家努力树立的是这样一个规范。

  老子庄子不是以德来治国,是以“道”。“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然而然地治国,以人的天性来治国。所以老子庄子这些人就嘲笑儒学,认为儒学啰里啰嗦、劳而无功,认为儒学不自然、伪饰。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本来家里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关系很好,哪里用讲孝慈?不用讲。六亲不和才有孝慈。国家非常混乱的时候才考虑谁忠谁不忠。这是老子庄子他们对儒学的批评。

  春秋战国时期,中央政权是东周政府,但周天子已经丧失了控制能力,真正掌权的各诸侯国君主着急的是夺权称霸,发展自己,吞并别的诸侯国。(沈:周礼尽失,孔子看了很是急。)孔子的这一套有助于社会实现秩序、和谐、平衡,而且不会失控。使人从心里面就明白君有君的道理,臣有臣的道理,爹有爹的道理,儿有儿的道理,夫有夫的道理,妻有妻的道理,上下尊卑都有一定的道理。

  庄子就嘲笑儒家说,你跑到那些君王面前,你给他宣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以乐治国,君王正急着夺权呢,宣传这些这是螳臂当车。你用知识分子、读书人的那点儿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说教,想说服有权威的人,不等于用螳螂的胳膊挡大马车吗?庄子又笑儒家这一套是敲着鼓追逃跑的人。这些人受不了你这些高调,整天讲仁义道德,整天训练他,整天说这样不对、那样不对,所以就把人吓跑了,跑了以后孔子和他的门徒还要追人家,敲着鼓追,越敲鼓人家跑得越快。

  那老庄要怎么做呢?什么也不做,顺其自然,就是最好。在《庄子》里用了大量的故事来证明他自己的这个观点,“浑沌之死”是最好的一则,出自《应帝王》。“古诗文网”是这么介绍的: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应帝王》全篇大体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于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虫之无知”,指出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乃是一种欺骗,为政者无须多事,倘要强人所难就像“涉海凿河”,“使蚊负山”一样。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进一步倡导无为而治,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主张。第四部分至“而游于无有者也”,提出所谓“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贷万物”的无为之治。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终”,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第六部分至“故能胜物而不伤”,强调为政清明,应像镜子那样,来者就照,去者不留,“胜物”而又“不伤”。余下为第七部分,叙述浑沌受人为伤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全篇以这七个故事,寓托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理解了无为、理解了《应帝王》里的诸多公案,就明白“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了:不要过多干涉、不要太多计划、手法、安排,煎炒一条小鱼时,就囫囵个地把它扔到锅里,下边加火,简单翻一两下,就可以了。

  想起R在广州做白皮虾的事,罪过罪过。烹小鲜在老子时代是熟知的一个词,但后来人们就不知道代指什么了。就想如果我说煮白皮虾的方法,谁也不知道指什么,可广州人一下子就知道了。

  《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淮南子·齐俗训》说: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

  玄学家王弼则注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

  唐玄宗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宋徽宗注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