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原辖区(已撤销))

体育新闻 2019-11-1674未知admin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南市区曾经是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范围包括上海老城厢的全部及现在的陆家浜地区、浦东上南地区等,它也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

  2000年,上海市政府宣布取消南市区,将南市区黄浦江西岸地区并入黄浦区,而原南市区黄浦江东岸地区早在浦东新区建区后不久的1993年3月已经并入浦东新区。自此南市区从上海市行政区划中消失。而南市并入黄浦区之后,对南市原有地区的基础建设、开发利用、招商引资等都有极大的提升。

  在南市境内设县,归属南直隶松江府下辖。后为抵御倭寇,修筑城墙。(如今大镜阁古刹仍然保留着一段明代城墙遗址,而环绕老城中华路、民国路(1949年后改为人民路)则为护城河遗迹。1842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开埠后,英国在新开河北岸至苏州河南岸设立租界,而新开河南岸则为上海老城区。上海人将英租界称为北市(今黄浦区静安区),而老城华界称为南市,南市区由此得名。

  咸淳年间(1267年前后),上海建镇,镇上以市舶司署(即后来的县署,位于今光启路北段)为基点,市容逐渐繁华起来。上海镇上的主要街道有新衙巷,即今新弄新路巷,即今望云路薛巷,即今薛弄底街康街巷,即今巡道街梅家巷,即今梅家街和今光启路共五条主要街道。它们都集中在今上海市区中华路以西、以北,河南南路以东和方浜路以南的范围内,因此可以说是南市区的渊源。

  至元二十七年(1292年),因商务日益发展,经元政府批准,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面积已达2018平方公里,但中心区域仍在南市一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勾结地方海盗大举入侵,,直闯上海镇市中心,大肆掳掠杀伐,连县衙门也遭焚烧洗劫,变成一片废墟。为了防止倭寇劫掠,,松江府知府方廉下令兴筑上海城池,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抢筑,上海城墙全部建成。

  新筑成的县城城墙共长九里,有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朝阳门(小南门)、晏海门(老北门)等8座城门,城内有肇家浜方浜薛家浜等东西向直通黄浦江的河流,自南向北,另有一条中心河,沟通了上述三河,河上桥梁纵横,清代嘉庆年间,有桥梁五十座,桥梁的附近店肆商铺林立,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县城开始吸引更多的人口入境定居,明代中叶开始,上海县城出现了一批私家园林,其中以豫园露香园”日涉园等颇为著名,街巷也从建城之初的10余条,增到嘉庆年间的63条,知名的有花衣街、彩衣街等。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英国殖民者首先在1845年划定南起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北京路,西至河南路,东至黄浦滩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则划定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的区域为法租界。上海县被一分为三,中国政府已无法管辖县城之外的那两块外侨居住区域。1861年,法国侵略者又以帮助清军小刀会起义以及不久的太平军进攻上海有功为名,要挟清政府扩充法租界的面积,由此法租界的东南方延伸到十六铺,于是小东门外的十六铺桥成为租、华两界的分界线,上海出现南、北市之称,十六铺以南地方即成为南市,随着商业渐形繁华,其范围一直向南延伸到了高昌庙(今江南造船厂附近)。 清末民初,城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浜筑路工程,肇嘉浜等河流被填没后相继建成了肇嘉路(今复兴东路),方浜路(今为方浜中路),守署街(今为尚文路)河南路、小桃园路等路段。上海县城的城墙因阻碍交通,1909年地方官加开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等四个新城门,1912年民国成立后,城墙被拆,城壕上面相继筑成法华民国路(今人民路)、中华路。

  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接收上海县和宝山县属部分市乡,成立17个区,其中沪南区包括原南市地区,还包括了正在开发的新西区,即高昌庙以西至龙华、徐家汇一带。

  从此南市地区不再归上海县管辖而成为上海市区的一部分。抗战爆发后,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上海市区调整为8个区域,第七区定名南市区,从此上海有了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南市区。1945年抗战胜利,翌年,上海市连同旧租界共划分为32个区,南市区改为邑庙区蓬莱区。

  200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市区,将南市区黄浦江西岸地区并入黄浦区,而原南市区黄浦江东岸地区早在浦东新区建区后不久的1993年3月已经并入浦东新区。自此南市区从上海市行政区划中消失。

  1°13′,东经121°29′,区境南北朝时期成陆。黄浦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区境,将全区划分为浦西和浦东两部分。区境西沿西藏南路、肇周路、制造局路、高雄路与卢湾区相邻,浦东上钢地区与徐汇区隔江相望,北及东北从淮海东路、人民路折经黄浦江、张家浜与黄浦区接壤。南和东南部与上海县、川沙县毗连。南北最长处约9公里,东西最宽处约6.3公里。

  境域北端新开河距吴淞口水路约27.2公里,东部距离东海约27.2公里,南部距离杭州湾约43.4公里。区政府驻地距铁路上海站直线公里,距虹桥国际机场直线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94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0.39%。区内浦东部分面积约18.11平方公里(不包括水域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64.86%;浦西部分面积约6.87公里(不包括水域面积)约占全区面积24.61%。

  小东门街道位于南市区东部。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9.11万。办事处设在中山南路100弄10号,辖27个居委会。

  1957年建立小东门办事处,属邑庙区,1960年邑庙区撤销后,属南市区。以旧上海县城城门宝带门的俗称小东门所形成的区片名得名。1993年撤销小东门街道和小南门街道,建立小东门街道。

  半淞园街道位于南市区西南部。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7.64万。办事处设在保屯路213号,辖24个居委会。

  1993年撤销小北门、唐家湾、蓬莱路3个街道,建立老西门街道。以旧上海县城城门仪凤门的俗称老西门所形成的区片名得名。办事处设在蓬莱路285弄4号,辖39个居民委员会。

  董家渡街道位于南市区南部。面积1.87平方千米,人口11.33万。办事处设在董家渡路308号,辖31个居委会。

  1958年建立,因黄浦江渡口董家渡得名。1993年撤销董家渡街道和陈家桥街道,建立董家渡街道。

  豫园街道位于南市区北部。面积0.76平方千米,人口8.98万。办事处设在方浜中路199弄14号,辖26个居委会。

  1960年改原城隍庙办事处为豫园街道。以古园林“豫园”为名。1993年撤销豫园街道和露香园路街道,建立豫园街道。

  第四纪以来,由于长江夹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受海水顶托,流速减慢,逐渐沉积,构成区境厚约300米的第四纪冲积层。其成因、深度大致符合上海地区成陆地层分布规律。其特征为::

  第一软土层组:灰色淤泥质亚粘土夹轻亚粘土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层均为浅海相。

  第三软土层组:灰色粘土层,滨海浅滩沼泽相,灰色亚粘土夹粉砂层,溺谷河流相。第三软土层下部有1~2米厚的暗绿色—灰绿色硬土层。

  第二承压含水层组:厚度较大,岩性变化也较大。一般以亚砂土薄层作为层面,逐步向中部的粉砂和底部的含砾中砂过渡。

  上海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东高西低。按地形分区,区境属中部平原区碟缘高地一部分。平均海拔3~4米,略低于碟缘高地的东部、西部和南部,大致成为以黄浦江为中心的平原。

  区境由于成陆较早,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集中,长期填浜筑路、工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大量开采地下水等原因,引起局部地区的地面沉降,使部分地区微地貌发生了变化。

  黄浦江是长江下游的支流,上海地区最长最宽的干河。流经区境的河段,东岸从川杨河以南至张家浜路,长约18公里(包括白莲泾区属部分),西岸从江边码头至新开河,长约4.5公里。

  宋代东江从闵行、闸港入海,闸港以北一支称黄浦,北流至今十六铺一带与吴淞江南岸支流上海浦相接,当时上海浦一带已是国内外商船集散地。明代,今黄浦江水系逐渐形成,上海浦没入大黄浦,成为黄浦江水道。治理疏浚后的黄浦江水深江宽,今大东门、小东门一带,成为最早的上海港区。

  区境黄浦江段的潮汐,,由于受河床摩阻及下泄径流顶阻影响,潮位差变化较下游小,较上游大。

  据区内白莲泾河口建源水文测站记录(1914年建站1977年拆站),平均涨潮历时4小时12分,平均落潮历时8小时13分。最高水(潮)位为4.67米(1931年8月25日),最低水潮位为0.30米(1914年)。最大潮差为3.30米(1956年)最小潮差,涨0.02米(1933年),落0.01米(1969年)。

  区境深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10月下旬出现初霜;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气候炎热而湿润。据近1951~1989年气象资料统计,全年平均气温约15.8℃;1月最冷,平均气温约3.7℃;7月最热,平均气温约27.8℃。冬夏较长,冬略长于夏;春秋较短,春略长于秋,四季分明。

  区境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雨量主要集中在春雨、梅雨和秋雨3个雨期。

  1960年南市区成立时,全区人口81万余人。随着工厂内迁,精简职工回乡生产,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境内人口逐年减少。1974~1978年出现低增长,5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0.29‰。1977年降到最低谷,全区人口641085人。80年代后,随着区辖的扩大,浦东地区大批住房的建造,以及大批知识青年回城和婚龄、育龄人口的增多(1982~1989年出现第二次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回升到18.04‰与10.84‰。由于不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出生,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1991年、1992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区境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期望寿命提高,1951年平均期望寿命为47.83岁,1992年提高到73.82岁。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有96020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49.5%,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人口老化系数在全市各区、县居第三位。少数民族由1964年的16个民族增加到1990年的24个民族,人口也相应增多。人口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全区每千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1955年为6人,1964年为13人,1990年增至56人;文盲、半文盲人口1955年占6岁以上人口的36.18%,1990年下降为10.58%。

  常务委员会关于撤销黄浦区、南市区设立新的黄浦区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新的黄浦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由原黄浦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南市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新的黄浦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区长、副区长,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新的黄浦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依法选举产生;新的黄浦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由原黄浦区、南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合召集并主持预备会议;新的黄浦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按照选举法的规定重新确定;新的黄浦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至2003年上海市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为止。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