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沙”:中国海洋文化活化石

文化新闻 2023-04-2785网络整理知心

  4月19日(夏历三月廿十三)深圳赤湾天后古庙迎来一年一度的妈祖文化盛会——妈祖诞。赤湾天后古庙是明清时期华南地域局限最大并拥有“九十九道门”的大庙。这一天,香客们齐聚古庙,共贺妈祖诞辰,同时举行各类出色的传统庆贺勾当,包罗圣像占灵、割火进香、烧猪祭奠、龙狮演出、唱祈福歌、摸龙床、喝圣水等。而在浩瀚传统勾当中,赤湾天后庙至今还传承着一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辞沙”。

  “辞沙”祭奠大典,汗青久长,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国度使节出使各国前,在赤湾天后古庙前沙岸上进行的祭奠勾当,是我国今朝发明独一仅存用“太牢”来祭奠海洋的最高规格的官方祭奠仪典。

  所谓“辞沙”,乃祭奠沙礁之意。古代帆海者在颠末江(河)入海口时,常遇忽有忽无之沙礁,以为此乃海底鬼神作祟,需祭禳乃灭,祈求海神的保佑。明代郑和出使西洋,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其第二次是从广东出发。深圳赤湾天后宫,位于广东珠江和南海的交汇处,是古代国度使节出使东南亚的必经之地。永乐六年(1408),使节张源出使暹罗国,在庙前海滩上,以太牢为祭品,太牢祭毕之后,将太牢沉于海。这一祭奠的典礼称为“辞沙”,这一仪典成为使节出使西洋的一项重要传统。

  2006年,“辞沙”大典相继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博物馆初次规复了官方祭奠“辞沙”的仪典。于每年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前择日进行,勾当首要分为斋戒、铺排、省牲、正祭四个步调,正祭当日包罗迎神、进爼、三献礼、颂祝文、送神、望瘗、祭海等措施,最后祭毕将太牢沉于大海。

  4月15日上午9时9分,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馆(赤湾天后古庙)在严酷遵循古制,规复古礼的原则下,以《大明集礼》、《新安县志》等文籍记实为依据,团结岭南传统文化,再现明代祭奠海洋的场景。现场人潮澎湃,近万人配合见证这一传承600余年的祭海盛事。

  “辞沙”大典不只仅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是国度海洋祭典的文化遗存,是国度汗青文化、邦交的重要见证,与祭孔、祭泰山一样,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职位。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