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西游记(每一代孙悟空都是具有时代因素的影响)

娱乐新闻 2024-01-1085网络

一、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射,就像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一样,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反映出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神话人物孙悟空也同样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从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就已经出现的“猴行者”,但那个时候孙悟空是从一个“猴行者”变成一个“白衣秀才”护送唐僧取经。

但是元代时期,汉族受到了一定的打压,出现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与抵触心理。

这时又出现了“天生石猴”的自由形象,出现了“大闹天宫”的情节。元末明初的时候,

吴承恩的《西游记》又赋予了孙悟空一定的社会意义,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英雄,

既拯救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又拯救自己。

不仅在文学上,影像作品也会受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比如,80年代,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跟90年代周星驰演的“孙悟空”就不同。

但是我们把它放一起,差别就出来了。

二、六小龄童与原著精神

1986年的《西游记》诞生于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跟那个年代的思潮一样,

导演是以“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基本原则,

六小龄童所扮演的“孙悟空”也是最接近原著精神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有3大特点。

(一):外形逼真

六小龄童的孙悟空,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要“忠于原著”,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西游记》拍摄立项的时候是1980年,拍了6年,中间选演员花了很久的时间。

当时的导演杨洁认为,“孙悟空的塑造,要人来演,要有人的相貌,人的特性,又要有人性化的通信,同时又是美猴王,要让他美”。

孙悟空跟原著有一定的差别。

原著里的孙悟空是“毛脸雷公嘴,獠牙向外生”,因为相貌问题,经常吓到老百姓,

但是电视剧不能拍,从人类的审美角度来看,“美猴王”的美要符合人的特点。

因此,选演员的时候,杨洁也是煞费苦心,最后还是确定了由六小龄童来出演。

一方面,六小龄童的哥哥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孙悟空”扮演者,

他们家从小就是“猴戏”世家,六小龄童也有着浓厚的戏曲功底,还会打着一手漂亮的猴拳。

一方面,年轻的六小龄童长相很清秀,眼神戏很好,炯炯有神,流光溢彩的眼睛,

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即便“孙悟空”咬牙,也不会觉得恐怖,反而觉得有点憨憨的。

(二):性格幽默

86版“孙悟空”跟后来的那些“无厘头喜剧”的孙悟空不同的是,它是充满了幽默的。

比如,在原著里,孙悟空被太白金星带去天宫后给了“齐天大圣”的头衔,让他去做弼马温,

说白了就是变相的软禁,但是后来孙悟空去蟠桃会被打成打杂,众人对他嬉笑怒骂。

孙悟空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来这里做牛做马的,于是他大闹天宫,爆发了一场血腥风雨。

原著里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描述,是象征着孙悟空与腐朽的天庭抗争的自由精神,

主题严肃,压抑,且沉重,电视剧没这么拍。

电视剧里拍的是让孙悟空,放开了吃,放开了玩,做弼马温,偷吃蟠桃,嬉笑怒骂,高高在上的玉帝还被孙悟空吓到了钻桌子。

原著里孙悟空被拦在了凌霄殿外,压根就没有看见玉帝本人,玉帝也没有钻过桌子,电视剧的此般的轻喜剧设定,缓解了沉重的主题。

(三):美化人物形象

86版的“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被美化过的,原著里的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躁动着。

虽然他对唐僧有尊重之心,但是却经常处处挖苦,数落师傅唐僧,他并不感恩。

黄袍怪的故事里,沙僧被抓走,孙悟空便抓走了百花羞的孩子,威胁其交出沙僧。

用孩子的性命去威胁,这不是英雄的行为。

救了沙僧后,孙悟空不守承诺,又摔死了两个孩子。原著里的孙悟空暴虐,没底线的。

电视剧里删掉了这一段,他让孙悟空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人,打死白骨精的那一段:

原著里,孙悟空一棒子打死了白骨精,挑战了唐僧的底线,导致师徒两人的决裂。

但是在电视剧里,加了一段白骨精杀害了两位老人和他们的女儿,给孙悟空的暴力行为寻找到了一个“动机”,减轻了孙悟空的暴虐。

(四):扁平化的人物

虽然六小龄童的饰演的“孙悟空”是一个极为正面且完美的形象,重情重义,又充满了智慧,甚至在人物形象的光辉要超过原著。

但是由于电视剧的原因,《西游记》的故事虽好,但是孙悟空的立体感还是有些欠缺,在500年的高下之下,立马就跟了唐僧。

这似乎跟他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人物形象有一定差距,缺乏了一些成长的心路历程。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虽然有一定的瑕疵和缺陷,但是总体上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是一个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孙悟空。

这是一个几代人都熟悉的美猴王。

三、周星驰与后现代解构

周星驰在《大话西游》里面饰演的“孙悟空”跟六小龄童有着很大的不同,

不再是80年代改革开放的“忠于原著”,而是受到了9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思潮。

事实上,从1993年广电的三号文件开始,中国影视市场就出现了以“边缘”对抗“中心”,以“多元”对抗“唯一”的创作趋势。

原本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被拉下了神坛,取而代之的是一杯更大众化,更平凡的英雄。因此周星驰的“孙悟空”是后现代解构的孙悟空。

(一):外形戏化

跟六小龄童的“孙悟空”不同的是,周星驰的“至尊版”的外形是背戏化的,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外形邋遢,衣衫不整的强盗投资,在整个形象上也都是背筹划的。

在十三娘和白骨精来到客栈的时候,至尊宝带着他的团伙赤裸着身体跳着裙子大草舞。

这跟典型的无厘头的处理方式,跟六小龄童饰演的传统孙悟空形象差距甚远。

即便是戴上了紧箍咒,变成了齐天大圣,周星驰的孙悟空也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他对着牛摩网放屁,通过屁把人弹出老远。

但是周星驰的孙悟空又很柔情。在踏上西天取经路的时候,他又附身夕阳武士,成全了紫霞仙子和夕阳武士的爱情,最后满怀失意,一句“看起来好像一条狗啊”结尾。

因此周星驰有着浓烈的“后现代主义”节后的影子,无厘头的台词也是解构的一部分。

(二):小人物的性格

周星驰的“孙悟空”是典型的小人物和“反英雄主义”的普通人形象。这跟经历有关。

在成为了著名喜剧演员,登顶喜剧之王前,周星驰的日子很清苦,

明明跟梁朝伟是同一届的TVB培训班出来的,梁朝伟火了,他却还是在做主持人。

好不容易有了做演员的机会,结果只能跑龙套,甚至连一个正面的镜头和台词都没有。

这些过往,让周星驰一直铭记于心。他的电影,他的表演即是他自己的故事。

因此在《大话西游》里,周星驰的孙悟空也是倾向于小人物的普通人物。

一开始,至尊宝没想着要成为英雄,就连看到自己要踏上西天取经的语言,也是极大地抗拒和逃避,直到紫霞仙子被牛摩王抓去,他这才完成了从小人物刀英雄的反转。

但是即使如此,在这个反转的过程中,至尊版始终是被推动着走的,

至尊版是一个逃避责任,胆小,烦躁的小人物,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缺陷,才更加的立体。

(三)浪漫的悲情基调

跟1986年《西游记》的名著故事不同,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是悲情的浪漫。

周星驰延续了原著里孙悟空的叛逆,让他被放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孙悟空去杀了唐僧。

这既是“大话西游”的开始,也符合《西游记》原著里的悲情色彩。在原著里,孙悟空诞生于一块石头,没有出身牵绊,也没有人伦限制,但是孙悟空却无法逃避规则与命运。

在原著里,人的生死都是阎王管束,而人间的行为又由玉帝掌握。孙悟空撕掉阎王的生死簿,大闹玉帝的天宫便是追求自由的象征,然而最后却还是被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500年。

而周星驰的“孙悟空”不同的是,至尊版依旧反抗着旧的秩序,但是这个旧的秩序变了,不再是高大上的“反抗权威和追求自由”的秩序,至尊宝所想要的不过是自己的幸福。

他追求的是想要跟紫霞仙子幸福地过一生,但是他最后却发现,他不戴上那个紧箍咒,他没办法救紫霞仙子,他注定要失去自己的所爱,故事也终究要从喜剧走向悲剧。

因此跟1986年六小龄童的“孙悟空”相同的是,依旧是人力对抗天命的悲剧与无力,

不同的是六小龄童的“孙悟空”的命题讲的是“哲学作文”,而周星驰的“孙悟空”的悲剧讲的是“一份现实的情书”,让你笑,却又让你哭。

只是遗憾的是,当年的《大话西游》刚被引进内地的时候,票房爆冷,在北京也没有过多宣传,小规模上映,直到90年代末,后现代思潮的进一步发展,才被重新看见。

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的是,虽然六小龄童和周星驰的孙悟空,各有千秋,

但是本质上,他们受到了时代思潮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地烙在了孙悟空的身上。

从80年代,六小龄童符合原著精神的“孙悟空”的戏曲化,再到90年代,周星驰的“孙悟空”身上的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精神。

每一代“孙悟空”都是具有时代因素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变化,孙悟空的形象始终集中了中华民族所有对“美”的定义和想象,

是我们中国人审美思想的终极体现。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