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只做一件事!
10月18日,已是深秋。位于孝南区广场街道星火社区一片70多亩的农田里,稻谷正待收割。金黄的稻穗中,一位老农佝偻着脊背,一边查看稻穗,一边用笔记录——他,就是孝南区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育种专家汤俭民。再过半个月,这些收获的种子,将被送到海南开始下一季的培育。
巧的是,39年前的这一天,正是22岁的汤俭民从原孝感农校毕业后在孝感农科所参加工作的日子。
39年,岗位变换4次,职务变动4次,从三军台农科所农技员、推广中心粮油作物技术站副站长、优质农产品开发公司经理,到1993年任孝南区农业局副局长,汤俭民头戴草帽、肩背挎包的“老农”形象始终没变;
39年,获得各级荣誉20多项,从省劳模、省优秀员,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国务院津贴专家,汤俭民始终站在田间地头;
39年,研发21个稻谷新品种,其中香稻品种19个,汤俭民始终在为“孝感稻米香天下”追梦不止……
上个世纪80年代,孝南区作为水稻主产区,却长期受制于品种老化,稻谷品质堪忧,严重制约着农民增产增收。
有一次,汤俭民出差到当时最大的外调粮省份云南。他在当地一家粮食批发市场的门口看到一块告示牌,上面赫然写着:“好消息!今日无鄂米!”七个字,字字千钧,狠狠地砸在汤俭民的心上。
而种了5亩地的父母也提出,老家的稻谷品质差、价钱低,希望汤俭民能弄一点优质种子。那一刻,年轻的汤俭民暗下决心要研发出好吃、好卖、好种的“三好品种”,让“孝感稻米香天下”。
“当时想得很简单,心想不就是研究稻谷吗,又不是研究!”汤俭民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命题让他痴迷了一辈子。
他说:“袁隆平先生致力于实现粮食高产,我要向老先生学习,努力让稻米越来越香。”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汤俭民初尝研发的甘甜,“太子玉竹”和“太子玉玻”两个地方品种,双双获首届中国农博会银奖。
本世纪初,“鄂晚17”等19个香稻品种,陆续问世。“广两优香66”和香稻“鄂晚17”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审定,并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成为我省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种。
香稻“鄂晚17”,更填补了我省无一级香粳米品种的空白,2006年审定至今一直是我省的主推品种,更连续13年稳坐我省晚粳品种创新的“擂主席”(即区域对照品种)。
位于孝南区长征二路的“汤俭民香稻品种选育工作室”里,占据整整一面墙的5个铁柜子里,汤俭民手写的280余本工作笔记塞得满满当当。
每年8本工作笔记,海南3本、孝感5本,详细地记下了每一粒种子从采收到播种、插秧、抽穗到采收的全过程。从1985年到2019年,这些工作笔记勾勒了孝感稻谷育种的“历史”。
品种推广看长势,他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往返毛陈、肖港、卧龙的农户家,车子换了8辆。白天下田、晚上加班,曾有三次因为实在太困直接从椅子上摔下来,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摔伤了肋骨。他每年300余天呆在田里,4次感染血吸虫,多次引发胆囊炎、结肠炎,体重常年只有八九十斤。
从1985年开始,汤俭民一直执着于香稻的培育,花了大量时间了解香稻的遗传规律。2003年9月,首次成功育出香稻,准备大面积应用时,却遭遇稻瘟病。近十年努力,付诸东流。
为了提高香稻抗病性,他远赴广西、浙江、江苏、江西,学习稻瘟病、白叶枯等抗病育种。汤俭民说:“每一个品种的培育差不多都历经十年,要经过无数次失败。”但,这些不能成为他放弃的理由。
2006年9月,曾有一个瞬间,汤俭民想过放弃。当时,他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被检查出疑似患有肠癌,家人“勒令”他必须放下工作,配好治疗。
此时,“鄂晚17”刚研发出来,还没推广,需要做大量推广前研究,基地里200多亩稻谷还等着采收。“就算看病也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吧”,他请求家人:“能不能等我把田里的稻谷收完,把去海南的同事送走,再去治疗?”拗不过他的家人只得作罢。
直到12月8日,汤俭民才去医院复查,所幸指标好转,汤俭民又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1个人的引领,5个人的追随,携手逐梦阡陌间10月21日,周启涛正在工作室的仓库里整理前一天采收的种子,为下个月去海南做准备。周启涛跟随汤俭民工作已有5年,是“汤俭民香稻品种选育工作室”的六名成员之一。汤俭民坦言,这个团队一起磨合多年,很多成绩都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汤俭民躬身为农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个人。
周启涛记得,去年9月底,天气炎热,星火社区的育种基地还有半亩地等待插晚稻。因为天气太热,工钱出到了两三百元还是请不到人,已是花甲之年的汤俭民顶着正午的日头下田插秧。
做完授粉后,稻穗上颖花还不会立即闭合,为了防止串粉,必须立即给稻穗套上纸袋,袋口上端要封紧。周启涛告诉记者:“我们套好袋子后,把封口特意折了两道,以为这样就很稳妥了,汤局长却要求我们必须再用回形针把折过的封口卡紧。”
这种严谨的精神,让团队成员付成俊印象深刻。曾有一位武汉东西湖的一个种田大户找到汤俭民要求购买晚粳稻“鄂晚11”。当时负责对接的付成俊向农户详细地交代了种植技术环节。不久,汤俭民专门打电话询问技术服务的细节,“他很快发现有个细节我们没有做到位,”原来,在浸泡稻种的时候必须要添加一种的消毒药,很多农民会忘记购买或添加,从而导致后期稻穗生长杂乱。在汤俭民的坚持下,他们很快将配好的消毒药送到了这位农户手中。
已经成长为孝南区农科所所长、高级农艺师的付成俊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受他的影响,我们才能迅速成长,独立完成香稻育种和技术推广,学会如何跟农民打交道,为农民服务。”
去年12月,汤俭民退而不休。他们研发出了我省首款长粒形香型粳稻,填补了我省长粒香型粳稻的空白。
“在条件简陋的县一级农科所,我们能育出了这么多珍贵的香稻品种,这是团队的光荣,也是大家的使命。”现在,汤俭民正带领团队培育香型优质长粒形杂交粳稻、糯稻,优质黑米、红米等特色品种。
应用1500余万亩,增收20余亿元,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79岁的许福安,是新铺镇永安村7组的村民,与汤俭民的友谊持续了30余年。每逢有新产品要示范种植,汤俭民总会第一个想到他。在许福安的示范下,永安村7组近70户村民与汤俭民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新品种“基地”。许福安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一场稻瘟病让村里的稻谷面临减产。汤俭民连续一个多星期天天骑着自行车从城里到村里,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一大早就来,指导大伙怎么防治病害,中午就着凉水啃馒头,常常忙到日落西山才骑着车子往家赶。”
说起这位老朋友,许福安连连称赞:“汤局长就是我们党的好干部!为我们农民做了一辈子好事!”
遇到“讨要”种子的村民,汤俭民总是慷慨相赠,每年送出去的种子有2000多斤。丰收后,大伙儿争先要给他送大米,却无一如愿,“我跟他那么熟,他也没吃我一粒米,”许福安说。
2011年11月5日,汤俭民到孝南区毛陈镇大桥村种田大户周尚文察看香稻新品种“GP21”的生长情况。当年,周尚文共种植了176亩这一品种,长势非常好。一见到汤俭民,周尚文就激动地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列出了这格品种的三大好处:“一是秆粗矮壮,耐肥抗倒性强;二是穗大粒多,产量高,比前一年要多收1万多公斤稻谷,增收入3万多元。三是品质非常好,好吃。”当年,周尚文共计增收5万多元。
汤俭民也十分高兴,特意在日记中留下了一首诗《看香稻品种有感》。他写道:“无边陇亩金秋日,香稻爸看香稻儿。稻儿丰硕表现好,稻爸心潮逐浪高。”
多年来,汤俭民与2000多个农民建立长期往来关系,其香稻育种技术在我省累计应用面积150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20余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