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中华 · 文艺作品 《诗经》:思无邪
3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生活在周王朝的子民们,制礼作乐,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礼乐传统。由于距今时间久远,现在能见到的文献资料已经很少,《诗经》就是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余年间的诗歌作品。作品多是由周代的采诗官去民间收集,也有官员们向天子献诗,后经乐官编订整理,形成了这部诗歌总集。相传春秋时期由孔子整理,流传下来的只剩305篇,因此,《诗经》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世因其被儒家奉为经典而改称为“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诗经》诞生的时代,诗是可以演唱并配合器乐、舞蹈表演的。千百年来这些曲谱与舞蹈形式绝大多数已遗失不可考,唯有《诗经》将“诗”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流传至今。
《诗经》中作品的形式很有特色,多以四字句为主,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无华,内容也非常丰富,很多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各个诸侯国的社会风貌和民风民俗,包含了农事、婚恋、兵役、战争等主题的内容,也有众多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因不满统治者的统治和压榨而作的讽喻诗。
比如农事诗中的《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讲夏历七月大火星已经偏西,天气逐渐转凉,夏历九月妇女就要开始缝制冬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按时序讲述了农民春耕秋收的劳作过程,用蟋蟀栖息之处的变化反映时节气候之推移,含蓄委婉而别有一番风味。
婚恋诗如《桃夭》,描写新出嫁的美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将新娘比作鲜艳怒放的桃花,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描写兵役和战争方面的诗也很多,如《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都反映了当年充作兵役的男子心中对家乡思念的苦闷,也有对家国的热爱。
另有一些周民族的史诗和祭祀时颂唱的乐歌,详实记录了几个大诸侯国的历史史实和社会生活。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中使用的写作手法也比较特殊,被称为赋、比、兴。“赋”是平铺直叙,如记叙文一般,详细写实,使用最为广泛。“比”可以说是比喻,先言他物,而后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上文所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将新娘比作桃花,正是使用了这一手法。“兴”是往往先写一个不相干之物,烘托出某种气氛,而后笔锋一转开始描写主体,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这样,先写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再写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诗经》中作品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直接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是周代社会丰富生动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民俗价值。《诗经》开启了恢弘壮丽的中国诗歌史,对后世诗词歌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版权声明:转载神州学人“原创”文章请注明出处及ID,未进行任何标识者转载将按照微信有关规定进行维权。
神州学人致力于好文精选,实用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找到出处作者或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还望见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