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副会长邓猛会见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负责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2025年2月14日上午,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院长王东伟、非洲农业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塞勒姆(SALEM)、地方合作中心副主任任德、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科研秘书何晓宁及夏超博士,赴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非经济合作发展工作委员会开展合作交流。常务副会长邓猛会见来宾并举行座谈,此次座谈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非洲农业产业、农机装备研发和中非农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
邓猛副会长首先代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非经济合作发展工作委员会,对王东伟院长、塞勒姆先生、任德副主任、何晓宁同志和夏超博士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向来宾详细介绍了工委会的职责定位、近期成果和未来项目规划等事宜。邓猛副会长表示,随着中非“十大伙伴行动”和“六个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非合作日益紧密,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庞大的人口基数,都促使越来越多目光投向非洲。工委会作为面向非洲的重要交流平台,在中非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条件,希望双方今后能够在国际合作方面加强交流探讨,互相借鉴,共谋发展。
王东伟院长表示,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作为国内首批盐碱地综合治理与产能提升科研和产业化创新单位,已形成了农机装备研发、盐碱地综合治理、教育培训等科教产深度融合的创新及产业化系统推广体系。同时,研究院一直积极融入国家战略需求,非洲作为国家海外战略的重要支点,是下一步重点的合作对象,研究院正着手创建智能农机装备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对非洲外籍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表示,目前山东省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海外职业教育品牌“班·墨学院”的发展,现已通过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在刚果(金)成功开展首期线下培训,这对于今后开展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邓猛副会长表示,近年来,国家持续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同非方探索合作新路径、全面推进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工委会愿同研究院携手,共同助力中非农业合作蓬勃开展,将中国的技术、标准、语言、文化输送到非洲,既助力农业海外本土化人才战略,也为非洲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随后,双方就非洲农业发展现状、农机装备科研成果运用、海外职教合作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就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达成初步共识,共同促进非洲农业转型升级,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